1.我发现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准

北京天气预报准吗_北京天气预报的文字从哪里看到

20日的北京街头,一切如昨,不但没有预报中的"中雪",连零星小雪也未见踪迹。

北京市气象台台长郭虎在接受记者访时表示,20日,北京没能如期下雪是因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点发生了"转移",比预计中的偏南了几十公里。"雪都下到石家庄一带了,通俗点说,这好比本来约好在公主坟碰头,结果临时改在了航天桥。""19日夜间,在南下过程中的冷空气突然变强,移动速度加快,并完全控制了北京上空,将在以预计速度移动的暖湿气流挡在了北京地界以外。" 郭虎说,冷暖气流的交汇地点由此"转移"到了北京以南,河北中部的石家庄以及山西一带,从19日夜间到20日白天,那里一直在下雪。

"预报有很大误差,我们非常遗憾,因为虽然预报准确率达不到百分百,但我们确实尽了百分百的努力。"郭虎说,气象预报作为一门预测学科,与其他预测学科一样,也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预报不可能和实际出现的天气实况完全吻合,像今天这种有几十公里误差的预报难度是很大的。

我发现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准

我是搞气象的,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供参考:

1、天气学还很年轻,天气学与数学、物理学、哲学等学科相比,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学科,从第一张天气图开始,到现在不过百年的时间,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专家继续努力去解决。

2、天气预报的精细化程度还不高,比如预报北京的天气只能预报北京市今天晴或者有雷阵雨等等,可是北京有多大,不说北京,就我国的二三线城市来说,经常发生的事情是东城晴天,西城降雨,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个铁路桥,区分了新城和老城,常常是新城大雨瓢泼,老城几乎滴雨未下。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气象工作者努力,争取以后的预报是这样的,今天本市某某街区晴,温度多少,某某街区小雨........呵呵,我们会努力的。

3、不得不承认,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无论是人才方面还是设备方面,这需要我们整体国立的强大,也需要你的努力。

4、目前高校培养的气象人才大多流向了南方发达城市,而西部地区的,地域广大、气候多变,但是却缺少高精尖的气象人才。这几年情况有所好转,内蒙、新疆等西部地区的气象人才结构逐渐提高了。

5、毕竟我们是给老天把脉、毕竟我们还叫做天气“预报”、毕竟天有不测风云,呵呵,医生还要看不准的时候,偶尔一次的天气预报失误,如果仅仅是你出门没带伞,淋湿了新衣服,就不要骂娘了,气坏了身子还要去看医生,万一碰上个医生也预报失误,呵呵!

6、理解万岁!

会有不准的时候,但是大部分都是准的,不准的原因主要因为地面变量,比如天气会受地表山川、河流以及人类每天排放的各种气体或是污染的影响。而另一个就是时间变量,当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叠加,短期内无限接近正确值,时间长了以后,准确率衰减就会非常厉害。

天气预报是个复杂的系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计算方案里面有很多数据是变化和不够精确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张庆红解释说,负责初始数据的观测站未能达到理想所需,这给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打了折扣。

理想情况下,全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高度层面需要数量级达到106至107的观测站。而现实中,这个数值仅为103至105。而且,观测站分布极不均匀,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就很少。同时,这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因为大气是流动的,即使国内的观测点很密,周边国家达不到要求,也会影响初始数据。

扩展资料

除了观测站点的数据局限性,仪器观测误差与计算误差也十分可观。从加工程序来讲,由于数值预报模型建立在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求解之上,在求解方程组时用差分的计算方法,必然引起计算误差。

“我们只能努力通过对物理过程的精确认识让模式更接近真实大气,但它不是真实大气环境的还原,所以基于这个模式所计算出的大气未来走势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张庆红说。

不同地理环境也对预报准确度影响深刻。平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山区、湖泊、农田、城市等的天气状况都会不同。如果把数值预报计算网络缩小一半,即对更小尺度进行运算,计算量大体会增加16倍。

但在运算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不能很好反映,必须依靠预报员通过他们的分析、验证与经验再次订正。“这个时候,气象预报员不像‘科学家’反而更像个‘艺术家’。”张庆红说。

人民网-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