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气质量等级标准

空气质量标准的五个级别_空气质量标准

1、温度:夏季 22 - 28 度 ;冬季 16 - 24 度

2、相对湿度:夏季 40 - 80 %;冬季 30 - 60 %

3、空气流速:夏季 0.3 m/s;冬季 0.2 m/s

4、新风量:30 m?/h人

5、二氧化硫:0.50 mg/m? ,1h 均值

6、二氧化氮:0.24 mg/m?,1h 均值

7、一氧化碳:10 mg/m?,1h 均值

8、二氧化碳:0.10 % , 日平均值

9、氨:0.20 mg/m? ,1h 均值

10、臭氧:0.16 mg/m?,1h 均值

11、甲醛:0.10 mg/m?,1h 均值

12、苯:0.11 mg/m?,1h 均值

13、甲苯:0.20 mg/m?,1h 均值

14、二甲苯:0.20 mg/m?,1h 均值

15、苯并[a]芘:1.0 ng/m?,日平均值

16、可吸入颗粒物:0.15 mg/m?,日平均值

17、总挥发性有机物:0.60 mg/m?,8h 均值

18、菌落总数:2500 cfu/m?,依据仪器而定

19、氡:400 Bq/m?,年平均值(行动水平)。

扩展资料

室内空气检测技术:

1、 选点要求:

样点的数量:根据检测室内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原则上100㎡以上至少设3-5个点。

2、 样要求:

应避开通风口,离墙壁应>0.5m,相对高度0.5m-1.5m之间(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相一致)。

3、 样时间和频率:

年平均浓度至少样3个月,日平均浓度至少样18h,8h平均浓度至少样6h,1h平均浓度至少样20min-45min,样时间应涵盖通风最差的时间。

百度百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值

百度百科-室内空气质量参数

空气质量等级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标准值为小于每立方米10微克。

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24小时平均值标准值的优为0~35μg/m?,良为35~75μg/m?。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

目前,我国的pm2.5标准值为24小时平均浓度小于75微克/立方米为达标,然而,这一数值与pm2.5国际标准相比,还相差甚远,仅仅是达到世卫组织设定的最宽标准。

简介:

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执行PM2.5一级标准。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特定工业区执行PM2.5二级标准。

空气质量等级标准是用来评估和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依据,它通常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其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来划分不同等级。通过空气质量等级标准,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前空气质量的状况,从而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空气质量等级标准的划分

空气质量等级标准通常根据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来划分,主要包括颗粒物(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等。根据不同污染物的浓度,空气质量被划分为多个等级,如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

二、各等级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等级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不同。在空气质量优或良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正常进行户外活动;在轻度污染时,敏感人群可能会感到不适,建议减少户外活动时间;而在中度污染及以上等级时,所有人群都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以免受到污染物的危害。

三、空气质量等级标准的实际应用

空气质量等级标准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空气质量信息,还为部门制定环保政策提供了依据。当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一定等级时,可以取相应的措施,如限制工厂排放、加强交通管制等,以改善空气质量。

四、提高空气质量的措施

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众可以取绿色出行、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节约用电等方式来降低污染排放;部门则应加大环保投入,加强污染治理,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

空气质量等级标准是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它为人们提供了直观了解空气质量状况的依据。不同等级的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因此公众需要根据空气质量等级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十二条规定: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第九条规定:

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