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天气西和天气_天气西和县
1.伏羲秦人哪里去了?
2.诸葛亮六出岐山为什么
陇南十大美食有宽川荞麦凉粉、西和锅盔、豆花子、两当莜面窝窝、哈达铺凉粉、棒棒面、文县油茶、砂嵌烧饼、陇南暖锅、洋芋饼。
1、宽川荞麦凉粉柔软滑爽,极具盛名,煮的晶莹剔透的粉团加入料汁,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醋、酱油、油泼蒜、油泼辣子盛在碗里,翠绿色的蒜苗配上红椒,色味俱佳,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2、西和锅盔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著名传统特色小吃之一,成品形似圆盘,直径尺余,用刀切开,柔韧雪白,吃起来香酥可口,受到食客的欢迎。
3、豆花子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文县、康县等地区的著名特色小吃,用黄豆为原料制作而成,豆花子前期制作与豆腐相仿,比豆腐脑硬,比豆腐松软,盛入碗里,调以胡椒、姜粉、虾皮等制作的汤汁和调料即可食用,口感辛辣清香。
4、两当莜面窝窝是陇南市两当县的地方特色小吃,是特别养胃的一道杂粮面食,两当莜面窝窝的营养价值很高,制作精致,吃着筋道,耐饥抗寒,富有营养,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不熟,吃着带沙感,蒸得过火了则软瘫立不起来,吃时则无筋,味欠色减。
5、哈达铺凉粉是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著名的地方特色小吃,是由荞麦、大豆制成,其光滑、晶莹、柔软,食时拌上各种调料,可解暑除烦闷。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乡亲们端上凉粉送给红军吃,故又叫“红军凉粉”。
6、棒棒面是陇南市徽县江洛镇一种传统地方小吃,吃起来囗感细嫩爽滑,面条劲道,味道鲜美,是一道到陇南不可错过的面食。
7、油茶是文县的传统小吃,它虽然很普通,不能与名菜相提并论,但却深受城乡居民的喜爱,在城市和农村,许多家庭都有喝油茶的习俗,尤其是在冬天,天气冷的时候,一大早起床,可以喝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
8、砂嵌烧饼又名麻烧饼,是西和人每天早上煮灌灌茶时的首选早点,砂嵌烧饼干脆香酥,口感咸淡适宜,吃在嘴里,令人回味无穷。
9、陇南暖锅是陇南的一道地方特色名吃,是许多人冬季首选美食,那热气腾腾的场面,把众人完全带入一种“添来炉火寒威解,味入丹田暖意生”的美妙境界。
10、洋芋饼金黄的色泽,酥脆的口感,咬在嘴里咯吱咯吱的感觉,感觉像初恋的味道。
伏羲秦人哪里去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中的?祁山?其实就是一座山的名字,现在应该是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这座山其实在礼县的东部,整座山大概有50毫米左右,西边从全大堡子山开始,东边一直到盐官镇,在三国时期基本上是魏国和蜀国的必争之地,主要还是因为这边的地势比较的险峻,而且属于蜀国的一个咽喉部位,蜀国如果想要守住自己的地盘,那就必须要拿守住祁山,有了祁山,进可攻,退可守。
而当时的魏国其实也是非常想要攻下祁山的,奈何祁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强攻那肯定会损失很大,而且不一定能够拿下来,所以在历史上魏国也没有轻易的去攻打祁山。从诸葛亮六出祁山我们可以看出来蜀国如果想要北伐,那么就必须从祁山出兵,而且蜀国大军如果想要保证自己的后勤,那么所有的粮食也都是要从这边运出来的,所以祁山算是蜀国的一个命脉。
其实李县也是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了,你比如说这边本身就是秦国的一个文化发祥地,在历史上,李县素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每次北伐基本上都会以这边为一个战略前沿,每次都会把兵马还有粮草屯于此处,虽然说诸葛亮是出生未捷身先死,不过在历史上总归是留下了一些印记。
还有李县这边出的名人其实也是非常多的,历史上有很多的诗人,或者是一些元代重臣故里都是澧县这边的,例如赵世延等等。礼县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有一点我们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当中,礼县无时无刻都在闪耀着。
诸葛亮六出岐山为什么
走进祁云先生的散文艺术世界,我们发现,无论是作者从《祭父》与《雨夜思母》中体现出对亲戚的珍惜与关爱亦或是在《乡戏》和《吼秦腔》展现的对乡风习俗风正教化人心的赞赏眼光,还是在《山歌笔记》中,渗透出以悲剧性的笔调,对经典爱情的回顾与痴迷,都在一片家国情怀的包裹下伴随着故乡的那山、那水、那片云,充满着无比的亲和力。
原文作者祁元先生
每次我从西汉水行走或坐车穿过的时候,看到那个已经变得流缓低调的西汉水,看看厚重庄严的大堡子山,还有那个隐约在西汉水缠绕的仇池山,就哼起这首《问君陇南》的歌:“西西汉水哟,请你也说说,伏羲秦人都哪里去了?”常常勾起我思忆那个远古的开天一画的圣人,还有那批骑着“马色如铁”走出的秦人兵团。一个要好的领导发来了家乡七巧节的央视的片段和邀请,那是个女孩子的节日,如果在古代是我们男人们不干涉的,那几天是女孩子的节日,那一河两岸的山水是女孩子的世界,那个慧巧的仙女保护着女孩子的隐秘。
西汉水的草滩里送巧娘娘的镜头一直在我心头盘旋,那种人神离别的场面,让我的思想一下子回到上古时代,我想着这个古老的仙女,一定是位伟大的母亲。千百年来,这位母亲一直和她的女儿对话,教她们做针线、造香饭,敬父老,耐艰难,母女情深的延续着这几千年的香火。这位母亲一定还生下几个优秀的儿子,他们为何不见呢?悠悠的西汉水啊!为何不见他们的声响?
我这一趟出行,匆忙之中带了两本书,我躺在一个古代东西方文化走廊的宾馆里过着安静的夜晚,正看着一本是上古圣人启智的中华经书之首的《易经》,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变化互动之中,提示古人预告天气的阴晴圆缺和水涨潮落,河流的激缓猛柔和灾祸吉祥。从自然之道延伸进入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深层。一边放着让西方世界着迷炫耀说是经典巨著《沉思录》,因为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风靡欧洲,被称为人类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一本轻薄简易,图字玄秘,字有辐射,涵盖无穷,破解着天地玄秘的大智慧。一本厚如砖头,字如清泉,流石见底。“一阴一阳之为道”这个中华之道,比罗马皇帝马可《沉思录》早4000年,更有无限广度的智慧金钥匙。开启了中华文化不同于任何文化的独特起源,而这位一画开天的旷古英雄伏羲,就从家乡的这一片土地出生、从这一条河流走出,把蛮荒的人类导向文明的开幕。而这一切都与西汉水流域西和县一个叫仇池的山峦有关。这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山体,长5公里宽3公里,山顶和旁边的两条河谷落差七八百米,坡度较为陡峭,山顶有几平方公里的平地和坡地,呈小舟之状,四周红岩石壁、险要无比,分布着若干个自然村。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汇入西汉水,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历史上,军、寇多次安营扎寨,故又有大山寨之称。
《山海经》中的常羊之山感应神龙生下伏羲。赵逵夫教授认为,之所以把“常羊之山”认定为仇池山,主要理由有3条:其一,《山海经》中对常羊之山位置的描述,和仇池山的方位相符;其二,常羊山在古代的华阳国内,古代民间传说记载,有娇氏女“女登”感应神龙于华阳之常羊山。而伏羲为龙神,古代传说生于仇池。则有娇氏女所感应的神龙的常羊山无疑就是仇池山;其三,仇池山在古代又叫仇夷山、仇维山,而“仇池、仇夷、仇维”和“常羊”的读音相同或相近。依据这些理由,可以基本确定常羊山就是仇池山。
仇池山神殿里有三皇塑像。(原伏羲塑像是一个童子像,兽头人脸,头上有两个角,眼睛是向上立起的,全身是毛,脖子和腰上有树叶,左手撑着日月、右手撑着太极九宫八卦。)仇池山也是伏羲、女娲的祖母仇池金母、母亲华胥和父亲雷公诞生之地,后人称伏羲的祖母、母亲和女娲为无敌三母。《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太平御览》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密牺。”密牺即伏羲也。学者研究认为,伏羲生于仇夷(仇池),长于成纪(天水)。当地百姓传记的《人皇出野湾——母望儿雄关》中有对人文始祖三皇诞生、修炼于仇池山有详细记载。每年正月十五仇池山雷公河(西汉水)举行<太极九宫八卦祭坛>。这里伏羲的祖母仇池金母、母亲华胥、妹妹女娲就是无敌三母,是开天启智的天神巧娘。她们不是凭空塑造成神的偶像,而是实实在在勤劳经营部落的女英雄,母系时代的大管家,生下教育出一个志在四方的孩子伏羲,他顺着河源而去,到更广大的地方,更阔浪的地方顿悟自然。去了西汉水源头交接不远的天台山立杆测日,又去不远的成纪(天水)北秦安卦台山,是伏羲仰观天象、俯视地理、观日月之轨迹,察河岳之变化,推天气之晴雨。他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气象观测站,给当地渔猎、集时代的先民提供气象服务,由结绳提示,到蒿草摆设图案,1、2、1或者2、1、2来提示着暴雨水涨或者风平浪静,为了便于广大部落民众全体知晓,他绘制成图,预告天气的阴晴雨雾和河流的激缓起伏。这一画图,伏羲带领中国进入符号文化时代,那时候,人们以符号记事,这些符号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上源,伏羲画八卦是符号文化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启了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的跨越。
后来伏羲带领民众一路东进,直到河南洛阳,把中华文化之根的八卦图,传遍关中及中原大地。从西汉水走出的这位上古的英雄伏羲相貌十分威仪,散发披肩,身披鹿皮,面色发青,目光深沉、睿智,他是青龙的象征,是一个威武的智圣的形象。
八卦的发明,阴爻、阳爻的排列,成为汉文字的雏形,也是周礼和儒家理念的的雏形,也是中华龙文化的,阴阳排列被后世很多学者视为二进制的基石,甚至为计算机的发明提供了思维模式的基础。伏羲把火种引入了厨房,使我们中国人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日子,开创了烹饪养生的先河。正是由于伏羲的这些重大贡献,他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开辟了中华民族儒道文化的先河。在今天的陕西天水、河南洛阳都供奉有太昊伏羲纪念馆及陵墓。天水被称羲皇故里,朴素低调的西汉水是人类早期的摇篮。
有了文字,才有了确切的历史,在没有文字之前的好多都变成光怪陆离的传说,上古传说中的西天,实际是西汉水流域。这是上古时期一直称“西”的地方,“西垂、西犬丘”发生的部落故事,演变为西天王母娘娘制造天地、七仙女、杨二郎等等云山雾海的传说,其实就是就是在这个古来称“西”的地方,今天陇南西和礼县之地。
传说中西天王母的儿子杨二郎,额头长着一个天眼,这个三个眼睛的威武英雄,其实是西汉水流域氐人的古老风俗,也就是推动秦人牧马崛起的氐族先祖。《山海经》中记载的三只眼睛的居民,其实就是氐人的一种习俗记叙。在清末及民国时期,还有人在成都街头看到过长着“三只眼睛”的人,这些人的额头中间有一个立着的眼睛,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眼睛,而是小时候氐人们举行开眼仪式,将其额头中间划开,放入一个墨珠,长大后远远看上去就如同眼睛一样。这也是氐人的古俗。由于氐人善于养马,故而非常崇拜马神,早期以白马为图腾,他们敬重白马神,称马王爷。这就是马王爷大都是三只眼睛来历。“休怪马王爷三只眼”由此而来。三只眼睛的马王爷庙在陇南普遍流行,其实是善养马的氐族的祖先神。
我站在西和县这个叫川口的村头,古代意思可能就是入四川的门口,向南是孕育上古第一圣人伏羲的仇池山,站在这一路通天的仇池村上码头小组的伏羲崖顶!遥想远方,还有那些在川北深山里,依然乐观地生活着的氐人的后裔白马人。北望是高峰厚土的大堡子山西垂陵墓,秦人就是在氐人的引导下善养马起步,在伏羲走过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牧马王国,形成强大的铁骑向东拓进,一统华夏,建立了统一高效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启了中华民族所历经的数千年秦制皇权统治,这种政治形式政统道统渗透互补,“政道合一”,也即“金字塔”与“道德金字塔”之高度重合。这条不起眼低调的河,其实才是华夏的文化河源,“道”也从此地一画开天,成群经之首。“政”也从这里养马崛起,华夏一统。政道结合形成中华立于世界几千年独特的风骨。
再读罗马皇帝的《沉思录》,民族自信的感觉时时缠绕着我,产生于汉献帝以后罗马皇帝的这本书,太浅显了。其实在西汉水流域里走出的伏羲早3000多年就拿到了智慧的金钥匙,经过周公、周文王的演绎,再经过孔子的解易,早于千年就形成国家、团体、个人都适合的,通情达理、长幼有序、节俭、公平的美德及道德,“自强不息乾龙键,厚德载物坤马顺”。深深扎根于,只字片句之间,浓缩着深奥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智慧录和指明灯。为什么我们如此的不自信,动不动拿西方的浅显来衡量自己的深奥。这牵扯到一个大陆农耕文明的早熟性,我们国家很早就从封建邑过度到集权国家的形态,虽然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泾渭分明的隔变,而且还保持漫长的重叠。不管是道统的,还是世俗的习惯,都是在其必然的社会形态下保持其该形态之下的各阶层的相互妥协。因此,决定其社会信条的是其社会架构。而对与中国漫长的集权历史中,求之彼岸的儒家在政法条理清晰的中国,没有给予各阶层妥协功能,相反,经世致用的世俗却可以成为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不破的理念。
因此,我们过去的辉煌,一度时期成了我们发展的包袱,我们经济、军事落后,沦落到处处挨打的地步,经济军事的骨骼支撑不起我们厚重的中华文化肌肉,我们文明的早熟,过于自信成了我们发展的负担。挨打的日子过后,我们觉醒了,向世界进行科技的追赶,以致于长时期以来崇洋媚外成了我们的精神状态。刚触及外来的味道,就忘记了我们祖先千锤百炼的东西,忘记了这条低调而厚重的河。
其实,中华的政治文化都发芽于这低调流过的西汉水里,政治上的一统,文化的易道,政道合一的中华河流历经九曲十八弯,一直就这样流下来。西汉水两岸这一片不显山露水的神奇的土地实在让人敬佩不已,萌芽出一个世界大国的政体与融合其中的精神。其实,伏羲秦人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我们根深叶茂的政治与文化不自信呢!
(2017年8月26日礼县)
原文作者简介:祁云、男、汉族,甘肃礼县人;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根雕协会会员;供职于检察机关,有近百篇散文在国家及省内刊物发表,发表后并多次获奖。
有关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详解如下:
1、自然因素
陇右东与秦川相接,依丝路古道(即关陇大道)、渭河一线相通。素称秦陇一线唇齿相连,天水南可自阴平古道,江汉之线,双道直通川蜀江汉。汉中、陇右是当时蜀汉北铙曹魏的双大门。汉中已有,再取陇右,则蜀汉进攻查双管齐则,形成钳形之势。若是防守,可双门紧闭,拒曹兵于门外,万无一失。曹魏也难以实现得陇望蜀之美梦。西连河湟,北通大漠,可与广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连成一片。尤其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陇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岭阴容易得多。从地形上分析,这里处在六盘山地、陇中黄谷相连。渭河谷地横贯其间,嘉陵江、西汉水谷地平缓由陇入蜀。东有陇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险,南可退走川岷江汉,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回旋余地,是屯兵作战的天然重地。
2、经济因素
天水市现总面积14267平方公里,耕地593.3万亩,人口2720000。渭河干支平均年径流量12.84亿立方米,嘉陵江干支平均年径流量5.47亿立方米。地下水达1.6亿立方米。含水层厚达4-15m。年降水达156亿立方米。故以"天河注水"盛名于世。年均气温10.5℃。7月最热,最高温38.2℃,1月最冷。最低温-19℃。春季冷暖多变幻,常有倒春寒;夏热无酷暑,雨热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温速,秋温低于春温,阴雨天气多;冬冷无严寒,气候干燥,雨量充足,水丰富,在三国时期,人中尚少,粮产量丰盈,是提供屯兵军粮的粮库。故有诸葛亮"陇上刘麦"的佳话。同时山原广阔,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27.42%,林地面积874.41万亩,是黄土高原上的绿洲,被誉为"陇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国前,这里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场。公元前九世纪秦祖嬴非子在这里为周孝王放牧繁息战马,为周孝王中兴,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战马的丰盈宝地,自然是诸葛亮伐魏前线所需战马的良种场。加上丝绸之路开通长宁驿、弓门砦 、降陇城、秦亭、街亭、略阳、成纪、显亲、清水、绵竹、上邽 、新阳、冀城、洛门等陇右古镇上,西域商贾往来贸易,使市场经济繁荣。这都是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3、文化因素
天水历史悠久,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详地。传说人类文明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出生在这里,故称"羲皇故里"。《易系辞传》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鲁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太吴庖牺氏,凤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毕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今天水一带)。"据考察,天水渭河及其支流两岸现有史前文化时期原始先民聚落址达500余处,同时出土万件遗物,有些与伏羲氏族文化的内涵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武山付家门等遗址的发掘得到证明,其人头蛇身饰文的彩陶器皿和伏羲氏族图腾崇拜完全一致,说明天水乃至陇右一带在史前文化时期有一支以蛇为图腾崇拜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伏羲氏功盖千秋,伏羲氏族文化是中华古老文化的源头。伏羲氏族兴起于陇右,后随迁徙,翻陇山,进关中,徒陈仑。再沿渭水东进,定督陈州(今宛立)。为华夏民族的文明起到肇启作用。伏羲氏族未入中原者,父系氏族社会就以炎帝族为号。炎帝族姜姓,黄帝族姬姓。《国语》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姬"从"女",说明以母系为血统。"羲"、"姜"、"羌"从"羊",说明均为牧羊族。《帝王世纪》云:"昔少典娶有娇氏,名曰女登,威神龙于华阳之常羊,生神龙烈山石室"。《大荒西径》云:"有氏人之国,炎帝之孙名灵恝,灵恝生氏人。"说明氏人也是羌人分支。那么陇右氏、羌亦是伏羲氏、神龙氏、轩辕氏之后裔。从上看三皇皆发端于西部,后因迁徙、争战进入中原,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基石,荆襄名士之首、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岂能对此无睹。
其次,周氏族兴起于雍地周原。联合西部少数民族,发展生产。在伏羲氏先天八卦启示下,演出后天八卦,为《易学》打下坚实基础。公元前1066年,在姜氏吕尚辅佐下,联合彭、濮、庐、徽、蜀、庸各族,会师牧野,是纣兵70万倒戈,在一月内,攻入朝歌,使腐败而失去民心的商纣覆灭。而八卦学说是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宇宙观、辩证法,它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和方法,一直指导着各项事业,对军事战略思想尤为重要,无疑对荆襄士族知识分子有教益和影响作用。作为荆襄名士诸葛亮一定教益非浅。而在他后来的兵战中亦灵活运用。
其三,陇右是先秦文化的发源地。秦人祖先本是黄帝之孙高阳氏颛顼帝后裔女修,女修吞玄鸟蛋生大业(即皋陶)。皋陶之孙大费(即伯翳)参与大于治水有功,舜给他赐姓嬴。大费子孙居中原夷狄,"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史记·秦本纪》载,大约殷周末期,大费后裔中,"在西戎,保西垂。"唐《括地志》说西陲在"秦州上邽县西南90里"。后人认为是今礼县红河流域。中苗裔非子居犬丘,善养马,犬丘人告周孝王。陇右山谷,"其坂九回,清泉四注,"水草丰盈,是繁息战马的佳地。《史记·秦本纪》云:"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亦为朕息马,朕其封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故孝王十三年将谓之交陇右一带封给非子专营牧马事业,为周王室附庸,筑城邑为秦。秦亭火置为秦国的兴起与发展,起了典基和用。周励王腐败,西戎反叛灭犬丘秦氏。周宣王委秦嬴之孙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西戎所杀。宣王又派秦仲五个儿子攻西戎,收复失地,并委长子秦庄公为西陲大夫。周幽王死于诸侯战乱。庄公子秦襄公率兵救周,护送平王东徙洛邑有功,封襄公为诸侯,又赐歧以西之地予秦。秦从此势力发展到陇山以东。秦文公三年(前763)以700人东猎至渭,紧接伐戎,势力速达歧。秦穆公选贤举能,修兵备战二、三十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法商鞅,展。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於内,一举灭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这对后世不能说没有影响。诸葛亮安能不效法秦公出陇右而入秦川,完成统一大业乎?
其四,天水人隗嚣少仕州郡,后为王莽国师刘歆引以为士。刘歆死后回故里。王莽倒行逆施引起全国反对。新市人王匡、王凤揭竿举起绿林起义大旗,全国响应。破落贵族刘玄混入陈牧平林军。南阳地主巨商贵族刘秀、刘演拼凑舂陵兵参加新市会。天水隗嚣与季父隗崇、隗义、上邽杨广、冀县周宗等于公元23年据天水"起兵应汉",自称西州上将军。依靠地域之险,经营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郭湟诸郡。建武二年(26)刘秀令其共讨四川公孙述未成,遂称臣于公孙述,被封朔宁王,并派兵增援。于是刘秀率众亲上陇坂讨伐。建武九年(33)春,嚣病饿出城糗,悲愤而死。当耿、岑彭围攻西城、上封阝时,刘秀束力书岑彭:"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在给耿书中有"既得陇,焉不望蜀也"。说明陇右确是入蜀的军事要道,是保蜀的屏障。无怪乎诸葛亮要"六出祁山",得蜀取陇。
4、人文因素
龙右地处雍凉,人皆生性强悍,善骑射,习武功,富有极强战斗力,故谓,西凉兵强。所以这里是作战补充兵源的雄厚基地。因这种地域人文特色,东汉前出了不少杰出将领,最有名的是智勇双全的秦李信、汉飞将军李广、李陵、后将军赵充国、忠烈将军纪信、西域都护会宗。故西汉时有"关东出相,陇西出将"的谚语。李广可算是西汉威振大漠的名将。先祖李信为秦名将,曾俘燕太子丹。李广骁勇多谋,猿臂善射,有次误将草丛中大石当猛虎而射,箭簇竟入石中。汉文帝十四年(前169)匈奴出动14万骑南侵,18岁则入伍的李广勇敢善战40余春,胜70余战。赵充国是位机智沉着、富有军事策略的将领。能骑善射,曾平息氐人叛变。出击匈奴,俘获西祁王。神爵元年(前61)年愈七旬的赵充国,督兵西陲,取有效策略,挫败诸羌。并再三上书"寓其于农,以兵屯田"的主张,效果极好。纪信在楚汉相争中扮汉王,诈降狂项,被焚杀于阳。殷会宗作西域都护,和好西域各族,巩固了边寨,促成祖国统一。凡此等等。诸葛亮兵出祁山,进据陇右,尚是招览将才,补充兵源的重地。
5、民族因素
陇右周秦以来多居绵诸、邽、冀、狄、氐、羌、庐等戎。尤其东汉至曹魏,羌人多居凉州之武威、安定、天水、金城、酒泉诸郡。氐叟居武都、扶凤、天水等郡。河西有西羌,此有鲜卑、南匈奴。《三国志》注引《西戎传》云:"近会建安中,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各有部众万余"。因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曹操也未放松对这里的经营。《三国志.乌桓传》说:"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北伐鸟桓"斩杀乌桓王蹋顿"。同年进攻西北羌区。《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215)攻屠武都、天水氐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徒武都氐叟出居京北、扶风、天水"。可见陇右当时是多民族地区,且少数民族同东汉,曹魏统治者矛盾坚锐,诸葛亮在《陇中时》中提出"西和诸戎"的民族政策下适合陇右,这是诸葛亮要"六出祁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6、政治因素
东汉政治是建立在豪强统治的基础上,汉和帝废除监铁官买制,私营盐铁放任,豪强势力更加强大。豪强、官僚均成地方割据者。宦官外戚专权,东汉风雨飘摇,失去对豪加黑暗腐败。陇右本西戎发地。汉武帝开通西域,域外羌人内附日盛,羌甚于汉人,激起东汉后期羌人大叛,反镇大战达40余起。如建武十年(34)、十一年(35)先零羌与马援之战;中元二年(57)、建初二年(77)、元和二年(86)、章和元年(87)、永元九年()烧当羌与窦固、马武、马防、耿来、张纡等大战。尤其"永初元年(107)车骑将军邓骘、校尉任尚屯汉阳(今甘谷)备羌"历14年,用人240万,耗资巨额,币藏空虚,人民覆宗灭族不计其数,横尸遍野,白骨垒垒。其后战争接连不断。直至建康元年(145)东汉统治被内地农民起义闹得不可开交,才使大战暂告一段。范文澜《中国通史》称"这次战争用款800余亿,多数被官吏吞入私襄。159年后战火又起。《秦州志》载,仅"永嘉八年(165)段颖西击羌,大破之……斩首23000级,获生口数万,降者余万,封段颖为都乡侯。""中平二年(185)车琦将军裴温出征汉阳,又使破虏将军董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中平四年(187)春三月,韩遂围陇西……进围汉阳……汉阳人王国与扶风马腾并叛。""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攻马超、韩遂"。"建安十八年(213)秋七月马超率帅羌胡击陇上诸郡县、郡县皆应之。""十九年(214)春马超领兵还围祁山,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千万各师部万余从之。夏侯渊、张郃救祁山,超败走……百顷氐王奔蜀,其部不能去者皆降,曹操袭其善者分居天水、南安郡","二十四年(215)夏四月,曹操征张鲁;……既克汉,李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操拜为将军,迁于略阳(今陇城)。"这些频繁大战使汉民征收不绝,常疫于远戍和征战。自安帝始,农民到处起义,范文澜《中国通史》载,至黄巾起义前各地民变67次。阶级斗争将氐羌反叛与农民起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汉阳杜琦、杜季、王信与羌人联合起义于天水一带。氐、羌、汉联盟大起义,地方武装乘镇压起义贪污发财、割剧一方,韩遂、马腾、马超、董卓各自为政,段颖仅169年4万,用钱44亿,本人发财封侯。反而皇甫规抚羌,诛大贪官五、六十人,小贪官百余人,羌人为附20余万,只因得罪官吏,豪强,被下狱服苦役。12年甘谷渭阳十字道刘家山一东汉墓出土汉简23枚,兹3枚文字较显者有云:"二十八日司徒寿大司农广上诏书从民家钱登官有诒钱斯幸永诏书郡所又永和六年二月一日古宗正昱上北。"又一云:"延熹元年十二月申朔十二日甲申宗正臣柜丞巨敬顿首死罪上尚书臣顿首死罪谨案文永寿三年三月十六日蜀郡太守书言人首示章诏书宗室"。还有一枚云:"雷诸侯王属居国界有罪请五属外使从法令治流落客唯五属内不得行优宗室刘槐刘亘自诏为乡县所侵不行优除到官来槐亘等骆驿当如永和六年庚午诏书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