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气预报15天查询系统_天津气象15天预报
1.国家气象局是什么级别?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3.请帮忙查询以下时间石家庄的天气情况(详细天气状况)
据北京市气象台6月20日发布最新消息称,预计21日至24日,京津冀地区自西向东将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
其中,最强降雨或将出现在21日夜间至23日,河北中北部、北京及天津累计降雨量级可达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时雨强较大。
专家会议6月20日,北京市气象台针对21日至24日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组织华北区域专题会商,河北、天津、山西、内蒙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台参加,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驻京部队等单位的专家参与现场讨论。
据北京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郭金兰介绍,根据会商分析,本次强降水过程主要受缓慢东移的高空低涡影响。在低涡天气系统影响下,水汽辐合明显、上升运动强烈,加之低涡移动缓慢,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易形成暴雨天气。
其中,最强降雨或将出现在21日夜间至23日,河北中北部、北京及天津累计降雨量级可达大雨到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时雨强较大。
国家气象局是什么级别?
本周末(2月12日至13日),华北等地将有一轮明显降雪、降温天气过程,局地有暴雪;此外,南方周末雨势也将加强,湖南、浙江、福建等地将受大雨侵扰。
华北等地将现强降雪南方成片区域遭大雨侵扰
2月上旬,南方雨雪频繁,多地降水量较同期偏多2倍以上,北方受冷空气影响,昨天降雪也逐渐增多。监测显示,昨日08时至今日06时,内蒙古中部、黑龙江中东部、吉林北部及甘肃东部、川西高原北部、西藏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雪,西藏林芝、山南局地大雪;浙江、江西东部、江苏南部等地出现中雨。
周末两天,北方降雪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等地,雪势增强;与此同时,南方在冷空气和南支槽共同影响下,雨势也将加强,将有成片区域遭遇大雨侵袭。
具体来看,今天,新疆北部、甘肃河西、青海北部、内蒙古中西部、黑龙江北部、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东西北部、川西高原、云南东北部和西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及西藏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新疆伊犁河谷、山西北部、河北中部、天津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以及云南东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等地的高海拔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重庆大部、湖北大部、湖南、安徽大部、江西、上海、浙江、福建大部、贵州中南部、广西、广东大部、云南中东部、海南岛东部、台湾岛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广西中部局地有大雨(25~45毫米)。
明天,内蒙古中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湖南南部、江西中部和东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和东部、广西东北部、台湾岛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其中,台湾岛北部局地有大到暴雨(50~55毫米)。
14日至15日北方降雪范围将迅速缩减,强度也会减弱,南方多地也将迎来短暂的降水间歇期,甚至有望见到久违的阳光。
从中央气象台中期预报来看,17日至18日中东部地区还将自西向东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不过时效较远,继续保持关注。
气象专家提醒,未来一周北方多降雪过程,南方阴雨雪天气仍频繁,公众需防范道路湿滑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驾驶车辆需谨慎慢行。
东北华北等地周末降温明显南方湿冷感相伴
在冷空气和降雪影响下,周末北方降温范围也将扩大,由于前几天北方迎来了回暖小“高潮”,因此,不少地方将经历冷暖快速切换。
其中,东北、华北一带降温最为剧烈,普遍降温4~6℃,局地8℃以上。降温过后,上述地区气温低迷状态将持续一段时间,像是天津,昨天最高气温在8℃以上,但下周初会降至冰点以下,重回三九隆冬的感觉。
至于南方,本周末由于雨雪在线,湿冷感会继续相伴,下周初迎来短暂的降水间歇期,气温有所回升。像是重庆,今明两天最高气温10℃左右,14日会升至16℃。不过,之后雨雪还会“卷土重来”,气温还将再度下滑,公众需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保暖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国家气象局局长是什么级别?
中国气象局是院的直属事业单位,不是院的组成部门。中国气象局局长是副部级。
中国气象局局长是什么级别
中国气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气象工作户 *** 行政管理副部级单位
中国气象局局长 副部级
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海事局的行政级别分别是什么
气象局不属于任何部委,规范叫法并非“国家气象局”,应为“中国气象局”,为院直属事业单位。副部级。
国家海洋局,由国土部管理。为副部级国家局。内设机构副厅级。
中国海事局实行垂直管理体制,为交通运输部直属机构。正厅级。因而内设机构称为“处室”,正处级。地方海事局则有正厅,有副厅。地方海事局分支机构为正处或副处。
例如,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部决定:
免去刘福生同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职务,另行安排工作。
二〇一〇年八月九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事局:
部决定:
刘福生同志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事局局长(试用期一年);
二〇一〇年八月九日
省气象局属于什么级别单位?
中国气象局是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其下属的各省级气象局属于正厅级
国家气象局局长是什么级别
副省部(级)。
中国气象局(英语: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缩写为CM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院直属的副部级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 *** 行政管理及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其下属中央气象台则主要负责天气预报、地震预报、海象预报等工作。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是什么级别
是正局级干部,中国气象局局长是正部级干部。
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象局有什么区别
一回事的啊 ,一般称中国气象局是国家气象局 ,其他省市气象局为地方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局长是什么级别
中国气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 *** 行政管理副部级单位
中国气象局局长 副部级
气象局的局长是什么级别的干部?
如果是县的气象局,局长是正科
地级市的就是处级.就是盯 *** 头头低一个级别
国家气象局,局长是正部级
气象局有什么职位
气象局很多职位属于公务员招考,具体职位有:
1、业务科技处业务管理科员
2、办公室综合管理科员
3、业务处测报管理科员
4、业务处预报管理科员
5、办公室应急管理科员
6、办公室综合管理科员
等等。
请帮忙查询以下时间石家庄的天气情况(详细天气状况)
党和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自1988年原地质矿产部门履行“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和监督管理”职能以来,各级地矿部门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1998年国土部成立后,始终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进一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治理和立法管理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
2.6.1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设
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1)国家法律体系
已经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并付诸实施的相关法律有《环境保护法》、《矿产法》、《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森林法》等。2003年3月院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部门法规体系
从1993年开始,原地质矿产部及国土部先后颁布实行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相继为全国各行业各部门的近千家单位颁发了各类各级资质证书1500多个,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1999年初国土部第4号令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这些法规政策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逐步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
(3)地方法规制度
近年来,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条例48件,这些法规、条例的出台,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地质环境管理、保护工作。
2.6.2 地质灾害调查
近十多年来,在国土部(原地质矿产部)的组织领导下,有、分步骤、由浅入深、由粗至细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发育分布规律、危害特征和防治方法,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主要调查工作及成果如下:
(1)全国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及其成果
1991年。主要取收集、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质灾害资料和成果的方法,编制了调查报告《中国地质灾害》和《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集》。该成果初步全面反映了全国各省(区、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发育特点、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及主要诱发因素。
(2)1∶50万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31个省(区、市)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1992~2003年。先后概略查明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环境地质背景、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初步查明了开发利用自然诱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为各级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
(3)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自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并逐步开展的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明隐患点、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并对重要隐患点建立县、乡、村群测群防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每个县(市)都分别取得了如下4方面工作成果:①编写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研究报告》;②编制了《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等系列图件,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防灾预案;③建设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系统”;④建立了县、乡、村群测群防监测体系。
实践证明,本项调查与区划工作为下一步国家和地方进行地质灾害区划、指导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经过项目工作建立起来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已经发挥了良好作用,2002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03次,避免人员伤亡19120人。另外,该项工作取了边调查边宣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防范意识。
2.6.3 地质灾害监测
(1)监测机构
截至2001年,已形成了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和217个地级监测分站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直接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有3000多人。对地质灾害开展调查和监测工作,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群测群防体系效益显著
从1999年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以来,在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同时,对重要隐患点建立了县、乡、村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目前,全国已经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7000多个,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了显著效益,1998~2003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共1093起,避免人员伤亡6.4万余人(图2.19)。
图2.19 群测群防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情况
(3)地面沉降监测
长江三角洲地区,仅上海市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较为完善的、由基岩标、分层标、GPS观测点、地面水准点和地下水监测孔等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外,2002年江苏的苏锡常地区也在个别地区建立了分层标。
环渤海地区只有天津市在城区建立了7组分层标,而且多兴建于1985年以前。北京市的3组基岩标和分层标正在建设之中,河北和山东省没有专门监测设施。
(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
截至2002年2月,三峡库区20个市(区、县)已建17个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已完成的主要监测工作是:建立了秭归—巴东段(50km长)地质灾害GPS监测网并投入监测运行。该网包括国家级控制网(A级)、基准网(B级)、滑坡监测(C级)GPS监测网,对12个单体滑坡进行监测,共建有59个GPS监测点。
(5)2003年首次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2003年4月7日,国土部和中国气象局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协议规定:从2003年起,每年5~9月两部局联合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2003年6~9月,进行了首次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在此期间,中央电视台于19点30分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先后发布了56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国土部的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也发布了109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其中,两次“5级警报”先后于7月9日和19日由中央电视台发布,警示湖南张家界、吉首、常德,湖北荆州南部、恩施南部,重庆酉阳地区,长江三峡地区居民,注意防范降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汛期(6~9月)全国降雨诱发的危害较严重的突发性地质灾害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处)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位于预报预警范围内,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另外,此项工作也得到地方各级的赞同和积极响应,2003年当年即有湖南、浙江、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青海、湖北等16个省,陆续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此项工作很快向全国各省(区、市)和县(市)推进,推动了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程。
2.6.4 地质灾害治理
(1)地质灾害的工程防治
1992~1998年,原国家计委和原地质矿产部安排了第一批地质灾害专项治理工程项目,如长江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鸡扒子滑坡、重庆豆芽棚滑坡等。累计已治理地质灾害几十处。
1999~2002年,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示范”项目,共布置重大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示范工程101项。另外,国土部还以“两权”经费下达了一些地质灾害勘查治理项目;近几年,部分省(区、市)设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也投资治理了一批地质灾害隐患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已完成重大地质灾害前期勘查可行性论证273处,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522处。通过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土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搬迁避让
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处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大都依山建房,远离城镇,不仅生产生活不便,而且经常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胁,对其进行工程治理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因此,有步骤地实施搬迁避让,且与山区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减灾措施。近几年,北京、山西、福建、湖北、广东、陕西等省(市)已经开展大量搬迁避让工作。
(3)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我国地质灾害在每年的主汛期(5~9月)集中大量暴发。因此,国土部在每年汛前和汛期均取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开展地质灾害巡查,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实施应急勘查及应急治理工程。
通过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实施“以人为本”思想的战略举措。现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已成为各级和科研单位关注的头等大事,是保障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
1、2009年6月20日至7月4日,石家庄连续15天出现35℃以上的高温炎热天气,高温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同期之最。石家庄24日、25日和29日的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24日达到42.1℃,气温之高为历史上少见,但并不是历史极端最高值,最高值出现在2002年7月15日,为42.9℃。持续高温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2009年8月4日上午石家庄出现分布极不均匀的强雷雨,市区及元氏、藁城、无极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出现暴雨,8~10时市区降雨强度大,其中9~10时一小时最大雨量工人街泵站达82.7毫米,火车站达63.6毫米,机场路泵站为54.8毫米,强降水给城市交通带来短时影响。
3、2009年8月27日下午到前半夜,石家庄市区及东、北部县(市)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灵寿、正定、栾城、赵县、辛集及石家庄市区东部的局部地区出现了冰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