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绵阳最近一周天气(绵阳最近一周天气预报15天)

2.揭阳天气预报15天准确率

3.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

莲花县天气预报一周天气_莲花县天气预报当地15天查询

江西省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战国时期属于楚国。

吴国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孙吴领有汉末扬州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扩展资料:

江西省历史沿革:

江西境内有邗越、百濮。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秦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江西属扬州刺史部。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江西行省辖区大于今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和今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江西省

绵阳最近一周天气(绵阳最近一周天气预报15天)

辣椒育苗时间通常在二月份的中下旬,南方的育苗时间在90-100天左右,北方的育苗时间在60天左右。由于我国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所以具体的播种时间各地会有所区别,华北、东北播种时间一般为2-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播种时间一般在10-11月,华南地区播种时间一般在12月-来年1月。

辣椒的育苗床要选择在背风、光照充足、厚实松软且排灌正常的土壤上。土壤的前茬作物不宜为土豆、辣椒等作物。然后根据种植数量控制好面积,育苗沟不宜过宽过长,否则对幼苗的生长都会造成影响。然后要配制好营养土,保证营养充足、无菌无虫。营养土主要以大田土、农家肥及多菌灵等药剂混合。既能够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又能够做好苗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辣椒的育苗方法以播种为主,在播种前首先要将种子放在常温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营养流失严重,降低发芽率。也不宜过短,否则种子吸水不足,同样影响发芽。浸种后将种子沥干,然后放在湿布上,用塑料袋包裹。再将塑料袋放在大约30度左右的温度下做催芽工作。催芽时每天都需要适当翻动种子,使种子受热均匀。大约5天左右后,有75%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即可开始播种。

先要在苗床上浇足水,等到水全部渗入土壤之后才可播种。辣椒的播种方法一般以撒播为主,撒播时要全面均匀的撒在苗床上,促进齐苗。在撒播后再用苗菌敌等药剂拌土盖好种子。防止辣椒在苗期出现猝倒病等病害。并且还要在上面覆盖一层一厘米左右的营养土,再覆一层地膜。提高苗床的保温保湿能力,促进种子发芽,提高出苗率。

揭阳天气预报15天准确率

绵阳雨情通报

2021年9月2日08时~3日08时,我市三台、盐亭、梓潼出现大雨到暴雨,其余地方小到中雨,暴雨12个站点,大雨40个站点,中雨80个站点,最大雨量出现在三台县古井。

雨量较大的站点有:三台的古井81、西平上新74、八洞60、鲁班长寨56、_江56、新鲁55、建中52、鲁班红安52,盐亭的高渠聚兴58、高渠高团57、莲花湖42、盐亭42,梓潼的马迎48、自强46、大新元宝36、马鸣云峰35。

暴雨蓝色预警

绵阳市气象台9月3日15时50分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预计3日20时到4日20时,我市大部地方有大雨到暴雨,主要降雨区域在我市南部和中部,其中三台、盐亭的局部地方可达100毫米以上,并伴有雷电和阵性大风。

暴雨蓝色预警级别定义:预计未来24小时将出现50毫米以上降雨,且局部有超过100毫米的降雨。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未来一周天气趋势

未来一周天气趋势:

4日东部有大雨到暴雨,西部阴有阵雨;5~6日阴天间多云,有分散阵雨;7~10日多云到晴天气为主。

具体预报:

4日:东部大雨到暴雨,西部阴有阵雨;

5~6日白天:阴天间多云,有分散阵雨,中东部有3~5级偏北风;

6日晚上~10日:多云到晴。24小时最低气温:20到22度。最高气温:25到27度。

各县市区未来24小时天气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

揭阳15天天气预报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

揭阳市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21.4℃,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间(1703.0毫米,2015年),是中国光、热、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揭阳简介

揭阳,别称“岭南水城”,广东省辖地级市,汕潮揭都市圈城市之一,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海西经济区的地理轴线中心。下辖2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揭阳既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之一,也是潮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以及兴盛地之一,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外出乡贤遍居世界各地。揭阳境内主要有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广东省第二大深水河榕江南北两河环绕揭阳市区,有着“鱼米之乡”、“浮水葫芦”、“水上莲花”之美称。

立春

自秦朝以来,立春一直是中国春天的开始。它曾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学上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是温暖的,鸟语花香;春天在生长,在耕耘,在播种。在气候学上,春季是指气候中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的时期。当我们在初春到达时,人们明显感觉到白天变长了,太阳变暖了。气温、日照、降雨量往往处于一年的转折点,往往会上升或增加。小春作物生长加快,小麦抽薹拔节期油菜耗水量增加,应及时浇水追肥,促进生长。农业谚语提醒人们:“当春天开始下雨时,早起晚睡。”大春的备耕工作也已经开始。虽然“春”已立,但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出现霜冻,再过几年,就会出现“白雪来不及春,花开花落树飞”的景象。[3]

雨水

节气的意思是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大。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下雨前天气寒冷,但雪花在飘落,令人不快的雨淅淅沥沥。之后雨水温度一般能回升到0以上,雪少雨多。然而,在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在隆冬,降雨也并不罕见。这段时间四川盆地平均气温10以上,桃李含苞待放,樱桃盛开,确实是气候上的春天。除了某些年份,霜冻期已经结束。嫁接果树种树正当其时。盆地冬季干旱后,一年四季春旱多,尤其是盆地西部“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土壤保墒,及时浇水,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期和油菜开花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目前仍处于旱季,气温低,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此外,寒潮入侵时可造成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

惊蛰

反映节气的自然物候,意思是: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土里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回升,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已逐渐出现春雷。在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春雷在雨中刺刺作响。盆地西北部除个别年份外,一般到清明前无雷,是四川省雷雨开始最晚的地区。蛰伏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春耕的繁忙季节。真的:季节不等人,一瞬间值千金。四川盆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比雨水节气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明显增加。但由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较大。在盆地东南部的长江流域地区,大部分年份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的播种。其他地区经常出现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的低温天气,不能盲目早播。虽然气温上升很快,但降雨量增加有限。中部和西北部盆地的总降雨量在蛰伏期只有10毫米左右。常年的冬旱过后,春旱往往开始出现。此时,小麦的孕穗期和油菜的开花期处于需水量较多的时期,对需水量比较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造林也要考虑这种气候特点。栽后要勤浇水,努力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

展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在每个季节的中间。春分那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因此,春分和秋分在古代也被称为“昼夜分”,民间有“春分和秋分平分昼夜”的说法。春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中国中部有句农耕谚语,“春分麦起,一瞬值千金”。四川省气温持续上升,但一般没有降雨到春分那么快。3月下旬,盆地北部平均气温13至15,盆地南部平均气温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冰雪融化,旬平均气温在5至10左右。四川省西南部的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气温最高,平均为18至20。除盆地边缘山区外,平均日平均气温连续七八年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播种,也非常适宜造林。但春分前后,盆地内往往有较强冷空气入侵,气温下降明显,最低气温低至5以下。有时,少量冷空气接踵而至,导致持续数日的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一特点,要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及时播种。

纯亮度

清明节是代表物候的节气,意思是天气晴朗,草木茂盛。清明节有踏青、吃冷食、扫墓等民俗。俗话说“雪破清明,霜破谷雨。”天气晴朗时,盆地气候温暖,春意盎然。但清明节前后,冷空气仍不时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早稻死秧。所以水稻播种种植要避免冷尾暖头。在川西高原,由于冬季严寒,饲草不足,牲畜抵抗力较弱,需防范春季后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牲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谷雨

俗话说“雨过百谷”。有了及时充足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谷雨节气有这么个意思。谷雨季节

在四川盆地的节气中,“华阳落至极限”,刘落,杜鹃夜啼,牡丹花开,樱桃熟红。自然风光告诉人们现在是晚春。这时,盆内温度迅速上升。一般4月下旬的平均气温已达到20至22,比4月中旬高2以上。在盆地东部,一两天内往往会出现30多度的高温,让人感觉很热。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入夏。春季盆地高温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大春农作物的早期栽培措施。野豌豆适宜的种植温度为18~22,此时可以满足。流域老旱区的经验证明,谷雨后早栽紫云英,可在夏旱前封藤叶,增强抗旱性,获得高产稳产。

夏初

节气顾名思义,长夏就是夏天的开始。但是各地气温不一样,夏天的时间其实也不一样。按照夏季五日平均气温高于22的气候学标准,长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刚步入夏季;盆内其余温度20左右,仍是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下的晚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早在4月中旬就感受到了夏季的炎热,长夏气温达到24以上,可谓盛夏炎热。055-79000长夏说“电见”。但就四川而言,即使是最晚第一次雷击的盆地西北部,每年的雷雨都是在4月上旬和中旬开始,所以“电见”不必等到长夏。长夏过后,正是流域中稻大面积种植的需水量关键期。暴雨的早到或晚到,雨量的多少,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个时候,如果不下大雨,那些没有灌溉的农田就无法翻耕耙秧。根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暴雨平均始期在盆地东部为4月中下旬,中部为5月中下旬,西部为5月下旬。盆地东南部5月份的月降雨量为100-200毫米,西北部为75-100毫米。盆地西部和中部暴雨开始晚,雨量少,常有夏旱露头。在此期间,正如收获小春作物和在盆地种植大春作物一样,应特别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要播种。即使是阴雨天,也要防范小春收获物的发芽、霉变,做好抗旱保苗工作,警惕20以下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节气小而饱,是指小麦等夏季作物灌浆,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业谚语赋予了小满新的含义:“小满不满意,但他想一想”;"一个小人物是不满意的,但是一个大人物的种子无关紧要"。用“满”字来形容雨水的盈缺,并指出满了的时候如果田里没有足够的水,就可能造成田埂开裂,甚至种下水稻也不能种。因为“长夏小满插秧”,“秧冲小满谷落”,小满正是种稻的季节。流域夏旱严重与否,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种植面积。种植时间与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密切相关。

芒种

代表小麦等芒类作物成熟的节气,是反映农业物候的节气。到了芒播的时候,四川盆地的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和红薯的移栽也接近尾声。大部分地区中稻已进入返青阶段,秧苗翠绿,生机勃勃。“东风染三千顷,折鹭无处停”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此时田野的美景。芒栽季节,未移栽的中稻要快栽;如果再推迟,水稻的营养生长期会因温度升高而缩短,生长期易受干旱和虫害,产量也不会高。红薯移栽最迟要在夏至前完成;如果种得太晚,不仅干旱的效果会加重,到了秋来气温也会下降,不利于马铃薯的扩大,产量也会明显降低。这就是农业谚语“芒种忙种”的道理。

夏至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约需要14个小时。夏天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尽管白天最长,太阳的高度也最高。因为,表层的热量还在积聚

节气树阴,暑光。酷暑时节四川盆地平均气温26左右,已是盛夏。天气相当热,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全年7月中旬,在盆地东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期,对杂交水稻抽穗开花不利。除了事先在布局中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外,对已种植的也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能看到霜雪,相当于盆地早春的景象。酷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的季节。7、8月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方,经常会发生山洪,甚至引发泥石流。而盆地东部,夏季高温过后,往往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经常晴热,开始进入伏旱期。四川盆地,东旱西涝的气候,与农业丰收有很大关系。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抗旱抗洪,把危害降到最低。酷暑前后,四川省各地进入雷雨最多的季节。雷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常伴有大风、暴雨,有时还会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要注意防范。

大暑

暑意热。说明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来说,暑热节气是一年中盆地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炎炎夏日正是茉莉花和荷花盛开的季节,茉莉花芳香沁人心脾。天气越热越香,给人一种干净香的享受。高贵的莲花,不畏骄阳骤雨,早开晚聚。诗人称赞它“反映了荷花不同的红色”。生机勃勃的夏天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习习”显然把立秋和凉爽的天气联系在了一起。可见,立秋是凉爽的秋天的开始。由于纬度和海拔的差异,在初秋的时候几乎不可能同时进入秋季。按照春秋五日平均气温在10到22之间的气候学标准,除了那些北纬高海拔的地方,立秋还是在炎热的夏季,即使在东北大部分地区,此时也看不到凉风习习、黄叶飘飘的秋景。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8月份依然是一年四季的酷暑。气候统计显示,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才能入秋;在冬季常年持续或者没有夏季,春秋相连的高原山区,根本不可能说秋天什么时候开始。立秋后,四川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田间管理丝毫不能放松。水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防范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在流域东部和西部,要继续分别做好旱涝保收工作。在立秋后的盆地,虽然季节仍是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的金秋来临了。

热度结束

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出”是藏而终的意思,“出叔”是炎热的夏天过去了。总的来说,四川盆地的平均气温比初秋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日平均气温可能连续3天以上低于23,影响杂交稻开花。但由于盆地夏季高温时仍基本受夏季风控制,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尤其是在长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区,在夏旱持续的年份里,“秋虎”还是感觉比较厉害的。川西高原盛夏,秋意浓。海拔3500多米的地方已经是初冬,草枯萎,霜雪增多。夏季高温是四川盆地降雨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部多转变的前期。这个时候,盆地中部的降雨量往往是一年中的第二高点,比炎热的夏天或白露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两季农田用水,必须做好这一时期的蓄水工作。高原夏季至秋分将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不利。四川盆地也是收获中稻的繁忙季节。一般盛夏季节盆地内日照仍较充足,盆地西部除外,雨天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铃形成。但是,再过几年,就像杜甫说的“三伏时节已过,烈日转雨”,秋雨会早早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每一个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抢丰收,抢太阳。

白露

露水是地面或近地物体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形成的水滴。所以千禧年其实是天气转冷的标志。在我省流域的二十四节气中,白露具有明显的降温快、开始下毛毛雨、日照骤减的特点,深刻地反映了夏季向秋季的季节转换。流域全年白露期间平均气温比夏季低3左右,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陆续降至22以下。按照四季的气候学标准,时间序列开始进入秋季。流域秋雨多发生在白露至初霜前,岷江、青衣江中下游最多,流域中部相对较少。“虐千年,日走滑路”的农业谚语,虽然不能以千年当天是否下雨来做天气预报,但一般在千年节前节后总有一段持续的阴雨天气;而且此后流域降雨呈现强度低、雨天多、持续降雨的特点。相应地,盆地白露期的日照突然比盛夏减少了一半左右,这种减少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季节的上述气候特征不利于晚稻抽穗开花和爆桃,也影响中稻的收获和晾晒。所以农业谚语中有“白露里天晴,粟白如银”的说法。只有充分了解白露的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才能减少或避免秋雨的危害。另一方面要利用雨水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小满、夏至之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不要错过好机会。

秋分

秋分是一个代表季节变化的节气。在这个秋日,太阳位于经度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此时,四川盆地气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来自南方的冷空气与逐渐减弱的暖湿气流相遇,导致反复降雨降温。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已降至0以下,已经可以看到羊群漫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的壮丽雪景。入秋后,四川省降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和大暴雨很少出现。然而,雨天的数量增加了,经常是连续下雨,夜雨的比率很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池夜雨涨》,形象地描绘了四川秋季雨夜的气候特征。四川盆地和凉山州秋季多雨潮湿,对秋收、秋耕、秋种影响较大。要抓阳光、管墒、防涝,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秋季雨水少、土壤墒情好的天气条件,不失时机地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在古代,露水被认为是寒冷天气的标志。中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到秋天寒露时,已是“露气而寒,化凝为霜”。此时,四川省的气温还在继续下降。盆地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但最低温度可以降到10以下。川西高原除少数山谷和低地外,五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按气候学四季划分标准,已是冬季。千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大相径庭。常年寒露期间,流域降雨量也逐日减少。盆地西部大多在20毫米左右,东部在30毫米到40毫米左右。降雨非常频繁,黄昏时分就下,影响了“三秋”的生产,成为我省流域的灾害性天气。伴随毛毛雨的气候特点是:湿度大,云量重,日照少,阴天多,此后雾日明显增多。然而,秋雨的严重与否直接影响着三秋的进程和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在晴天收获播种;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多种有效耕作措施,减少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雪是寒露前后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断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要注意预防。

霜降

初霜节气是指天气渐冷,霜降开始。在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在16左右,初霜冻日之前有三个节气。在盆地的南部山谷,只有在隆冬才能看到霜冻。当然,即使是同纬度的地方,由于海拔和地形的差异,地面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也不一样,所以初霜冻期和霜冻日数也不一样。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露水变成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冻露形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霜冻是指气温骤降造成的作物冻害现象,受害温度因作物、品种、生长期而异。要形成霜,地面或地面物体的温度必须降到0以下,地面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霜不一定发生在它发生的时候,霜不一定发生在它发生的时候。但由于霜冻时的温度已经比较低,如果继续降温,很容易导致霜冻。初霜过后,我省盆地开始大量挖红土豆。如果收获太早

立冬,水开始结冰,地面开始结冰”。人们常把刺骨的北风和寒冷的霜雪作为冬天的象征。我省流域也出现了霜雪稀少的情况。所以在气候学上,“立冬”在各地并不固定为立冬,而是以气温来划分季节,即五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这与当时的物候景观更为吻合。初冬的四川盆地仍处于“三秋”的高峰期,平均气温一般在12至15之间。雨已经停了。这种气候适合油菜移栽。生长期短、弹性强的小麦也要播种,因为立冬后期强冷空气袭击多,气温往往下降幅度大。如果播种后气温低,出苗慢,邪气分布不足,就会影响产量。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野豌豆的生长已逐渐停止,应及时采收。西北盆地部分年份初冬出现早霜,为避免冻害,有必要及早挖坑。此时高原已是旱季,湿度迅速降低,风速逐渐增大,必须高度警惕森林火险。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四川盆地北部因小雪开始入冬。“荷花上无遮雨,菊花里尚有傲霜枝”,此时已是初冬。由于北部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了冷空气的入侵,降低了寒潮的严重程度,盆地明显“冬暖夏凉”。全年降雪日数不足5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很多。在过去,下大雪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是隆冬时节,也难得看到“吹开万株梨树花瓣”的迷人景色。因为冬季盆地表层温度始终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困难。偶尔看到天空“打着旋”,却看不到地上的“碎玉”。但是在寒冷的川西高原,一年四季一般都是10月份开始下雪。西北高原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部分高寒地区有全年降雪的可能。小雪期间,初霜冻一般出现在盆地西北部,需防范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甘肃、阿尔巴尼亚北部最低气温零下15左右,要做好牲畜保暖防寒工作。

大雪

“大雪”表示此时开始下大雪。四川盆地气候温和,冬季少雨少雪。

有大雪,平均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到4左右,降雨量只占全年的5%左右。偶尔降雪,多在1月和2月;地上的雪隔三五年就很难见到一次了。如果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大地,看到银装素裹的绿树,总是一种难忘的乐趣。“薛瑞兆丰年”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句农业谚语。在北方,厚厚的一层松散的雪就像是小麦御寒的被子。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中的多四倍。雪慢慢融化后渗入土壤,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雪水的低温可以冻死和越冬地表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好处。而在南方,如果在雪后的晴天夜晚,地面热量散失较多,就会出现冻害,对豌豆、豌豆等作物造成一定损失。

冬至

冬至是天文学划分的节气,古代称为“短日”、“短日”。冬至日,太阳位于经度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在四川省,从日出到日出不需要10个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阳光直射区逐渐北移,使得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虽然太阳的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小于损失的热量,但地面长期积累的热量还在继续流失,近地面层的温度还没有降到最低,所以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冬至过后,虽然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但短期来看,白天还是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小于流失的热量,所以温度并没有马上升高。人们习惯从冬至算起九,每九天就是一个九。“三九”前后地面积热最少,天气最冷,所以有“三九之寒”之说!民间说法:1929年不敢开枪,3949年不敢在冰上行走,59、69年不敢在河边开柳,79年不敢在河上结冰,89年不敢吞,耕牛到处走。天文学将冬至视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显然为时已晚。冬至期间,川西高原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四川盆地只有6到8左右。然而,即使在川西南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在10以上。可以说秋平春平,一年四季没有冬天。

小寒

寒就是冷,微寒表示冷的程度。俗话说“九月寒”。“三九”多为1月9日至17日,也恰好在小寒节气。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再过几年,重感冒可能会比轻感冒更冷。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天,气温最低的节气是大雪!四川盆地冬天很温暖。隆冬1月,霜雪侵袭三峡东部,经常冰冻,最低气温在-10左右。但盆地北部最低气温很少低于-5,盆地南部低于0的低温也很少。四川省隆冬最冷的地区是川西高原北部,最低气温在-3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川西南低海拔河谷是四川省隆冬最温暖的地方。一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少数青少年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另外,逆温效应非常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都能长得很好。流域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非春季生产,也适合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动,生于南方”的柑橘,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气温高于15,流域大部分地区都能满足,亚热带植物几乎应有尽有。

大寒

和小感冒一样,大寒也是代表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现代气象观测记录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极寒不如小寒,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年最低气温仍会出现在极寒节气。在寒冷季节,一定的生长期需要适当的低温。小麦和油菜的冬性较强,通过春化需要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四川盆地冬季常年温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生长过于旺盛,提前拔节抽薹,大大削弱了其抗寒能力,容易遭受低温霜冻。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种种植,采取有效的促控措施,是赢得高产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