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气预报雷达滚动图_北京天气雷达预报
1.雷达是怎样记录天气的?
2.天气预报可以预测几天?
3.天气预报能预测15天以后的天气,它究竟靠什么做后盾?
问题一:天气雷达图怎么看 天气雷达的颜色一般从蓝色到紫色(强度递增),颜色越深,区域越小,则降水的概率越大,强度越强,在夏季,红 *** 域覆盖下的地区,极易出现短时的强对流天气(大风,暴雨,冰雹等)。天气网上一般会提供近几个小时的雷达图,通过播放动画,可以很直观的看到降水区域的变化趋势。
下面举一些实例:
1.天气雷达图上,恭色回波包围内的区域一般都对应有降雨出现。一般而言,浅绿色有可能有降雨,深绿色一定有降雨。
2. 雷达回波从蓝色到紫色,降雨强度逐渐增强。一般亮黄 *** 域一般对应有10毫米/小时左右降雨强度出现,暖红色雷达回波一般对应有20毫米/小时左右的降雨强度,并且有可能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问题二:如何看懂天气雷达图 楼主, 您好! 雷达图又称等高线图, 故名思义, 即相同颜 *** 别代相同的数据量. 作为气象雷达图, 这个数据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降雨量, 用个专业点的名字叫dBZ. 也就是说, 气象雷达图上, 相同颜色的区域上具有相同的dBZ值. 究竟什么是dBZ呢? dBZ值表示单位体积内降水粒子直径6次方的总合(单位6mm/m3),反映了气象目标内降水粒子的尺度和密度分布. 其实我们不用管它这个数值怎么计算的, 只需要知道这个数值表示气象的强度就可以了。 一般来说, 40以上就表示在下雨了。 注: dBZ值与颜色的对照, 在每一张气象雷达图的右下方, 应该都可以查到
问题三:请问网上天气预报里的雷达图是什么意思?怎么看? 天气预报里的雷达图由当地的地图和不规则的颜色块组成,颜色从蓝色到绿色、**、橙色、红色到紫色,图的旁边有雷达站名、时间、和数据范围,还有一条标示着数字的竖向的颜色条,从蓝色到紫色数字渐大,并标有数字单位,为dBZ。dBZ的范围是10―70DBZ。
在雷达图上,颜色表示气象雷达的回波强度,从蓝色到紫色的渐进变化,代表回波强度由小到大,降雨强度逐渐提升。dBZ叫反射率因子单位,数值越高,代表降水强度越大。
一般而言,蓝色回波对应的区域表示当地被降水云系笼罩,但尚未出现降雨;绿色回波覆盖的区域代表当地正沉浸在小雨之中;**到红色回波覆盖的区域有中到大雨;而紫色回波的区域降水强度最大,该地区正“沦陷”于暴雨、甚至大暴雨之中,并有可能伴随雷电大风甚至冰雹等剧烈天气。
天气预报里的雷达图就这么看。
问题四:怎样在气象雷达图上区别大雨和冰雹 简单的来说,**以上就有可能是中到大雨,红色以上一般都是大雨。如果有冰雹,颜色一定在深红色以上,甚至到紫色或者白色。然后还有要结合VIL,回波顶高,中气旋,垂直剖面等会更精确的判断
问题五:哪个天气软件可以看雷达图 中央气象台,全国,各个地区,单个雷达站点都能调出近一天的数据。
问题六:如何看懂气象雷达图?不同颜色表示什么 20分 绿色是陆地。**是沙漠。黑色是海洋
问题七:如何看气象网站上的卫星云图和气象雷达图?求解答 咳咳,开玩笑的哈。 有更多的人对气象有兴趣,有更多人了解气象,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呢~ _(:з」∠)_
首先,在云图这个问题里我有一些回答,见:非专业人士如何利用卫星云图来看懂天气? 不过在那个问题里可能说得有些模糊,实际上,要是想简单的通过看云图来判断下不下雨,可是很难的,所以需要扎实的天气学基础,学习很多门课程。卫星云图可以用来判断大范围的水汽形势,云量状况,如果没有良好的天气学基础和对卫星原理的了解的话,是很难读懂其中的奥秘的。并且,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可以看云图来判断下雨。其实卫星云图主要是一个天气预报的手段,了解大范围真实的云量、天气分布状况。一张那么大范围的云图,哪能管得下一个地方呢?
那么,我想说的就是雷达回波了。这个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也不需要有很多专业知识的掌握。雷达回波的相关信息在这个问题我也回答过: 为什么基本雷达反射率上有颜色但不下雨? 因为雷达回波的空间、时间分辨率更高,在中国气象局和很多地方台站的网站上都提供雷达回波,专业要求也没有那么高,所以我推荐您可以学看那个。简单的来说,就是回波强度越大,越有可能下雨。按照回波强中心的移动,也可以判断风暴移动的趋势。这是比较简单的。在对雷达回波有一个基本认识后,就可以“高手进阶”啦~ 我们可以通过雷达回波判断出有没有中气旋、有没有飑线、有没有速度模糊、有没有前悬回波、有没有零度层亮带……这些可见于《雷达气象学》。在读图方面,非专业人士可以忽略那些基本的公式,而掌握读图的技巧,例如在百度文库里的这份课件 雷达气象学7-1_百度文库 可以据此了解风暴的更多特征。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 : )
问题八:请问:如何使用基本反射率雷达图中的dBZ值判断天气情况?比如多云、雷雨、晴等。谢谢! dbz可用来估算降雨和降雪强度及预测诸如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可能性。一般地说,它的值越大降雨、降雪可能性越大,强度也越强,当它的值大于或等于40dbz时,出现雷雨天气的可能性较大,当它的值在45dbz或以上时,出现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较大。当然,判断具体出现什么天气出现时,除了回波强度(dbz)外,还要综合考虑回波高度、回波的面积、回波移动的速度、方向以及演变情况等因素。 z是雷达反射因子,与雨滴谱直径的六次方成正比,单位是mm6/弗3(6,3均为次方); db是分贝,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运算符号,dbz 和z 的换算关系是:dbz = 10 log(z)。
雷达是怎样记录天气的?
天气预报显示的气温为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
以下图为例:
长沙市天气预报今天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一般观测时间为凌晨2点)为13摄氏度,最高气温(出现在14-15时,一般观测时间为14时)为21摄氏度(这个是预测的数值),现在实时观测到的气温为19摄氏度(这个是实际数值)。
气温 (air temperature),空气的温度。我国以摄氏温标℃表示。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国际上标准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中国用摄氏温标,以℃表示摄氏度。一般一天观测4次,分别为02、08、14、20四个时次;部分测站根据实际情况,一天观测3次,分别为08、14、20三个时次。
补充知识:天气预报的流程:
第一步——气象观测?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天基、地基、空基相结合的气象立体观测系统。天基观测主要由卫星来完成、空基观测主要由探空气球、探空火箭来完成;地面观测由陆地和海洋观测站完成。全国气象部门已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2423个,国家级无人自动气象站473个,区域自动气象站55488个,新一代天气雷达站181个,在轨运行气象卫星7颗。全国的观测人员会定时观测云、天空状况、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力等等,对大气的实时状况进行观测。
第二步——收集数据
观测数据迅速通过专业的通信网络传递汇集,通过高速计算机对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反映全国天气实况的特制图表——天气图等各类图表,供天气预报员进行分析使用。
第三步——数据分析
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研究各类天气图表,结合气象卫星,雷达探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作出未来不同时间段的具体天气预报。
第四步——预报会商
国家-省-市气象台通过专线的网络系统,进行双向沟通、会商,根据天气图、雷达图,对未来的天气进行预测。由于影响天气的原因很多,很复杂,预报员需要集思广益,进行讨论,主班预报员对预报意见汇总后,经过综合分析,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最终预报结论。
第五步——预报发布
经会商作出结论后,天气预报会制作成不同形式的产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
天气预报可以预测几天?
雷达能从天线发射出一种波长很短的无线电波,这种电波在远处大气中遇到台风、雷雨、暴雨等天气现象时,就能被反射回来,并在雷达的荧光屏上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在荧光屏上就能看到台风、雷雨和暴雨的整个面貌和内部结构。使在甲地已经有了雷雨,离甲地几百公里的地方设立的雷达仪器的荧光屏上,就可以看到一块块边缘不规则的亮斑或亮条,这就是雷雨的象。荧光屏上划有一些线条,指示出雷雨离雷达有多远。如雨区或雨量很大,荧光屏上的亮斑或亮条的面积也大,并且更亮些。只要我们相隔一定的时间,多观察几次,就可计算出雷雨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这样就能清清楚楚知道,再过几小时,或者几十分钟,什么强度的雷雨将要来临了。暴雨和一般雨的强度上相差很大,通过荧光屏的亮斑,是可以分辨出来的。
此外,一块雷雨云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可以从雷达的荧光屏上显示出来。
台风的中心,以及周围的云雨状态,同样能在雷达的荧光屏上显示出来。只要通过几次定时的观察,就能计算出台风移动的速度和方向。有了这些宝贵的资料,就可以精确地知道台风的位置、强度、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从而比较准确地作出台风的预报。
天气预报能预测15天以后的天气,它究竟靠什么做后盾?
3天之内的天气预报相当准确 超出部分就说不准了
天气预报是预测几天之内的天气变化过程。传统天气预报建立在半经验、半理论的基础上,具有模糊性,误差也比较大。科学的发展为短期天气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用多普勒雷达探测几百公里范围内云的情况,可以知道雷雨云的结构,知道水滴、雨滴在哪里,还能知道云的运动方向。卫星云图给我们带来许多信息,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现在,3天之内的天气预报已经相当准确,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每天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状况决定各种活动的安排,非常重要的活动甚至还要求气象部门给出定时、定量、定点的精确预报。
气候预报则是中长期的。例如3月份预报4月份的气象状况,这时不可能预报4月份每天的天气,但可以预测4月气温比平常高还是低;雨量比平时多还是少。跨季节的气候预报非常重要,例如降雨、降雪的预报,大风、降温的预报,江河汛期预报,灾害性天气多还是少的预报等等,关系到的决策,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要求气象学家作出准确、科学的预测。
对气象预报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光靠经验不行,半经验、半理论也不行,要有新的科学方法。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气象学和数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数值天气预报就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方法。它建立在对大气变化物理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用高性能计算机来求解一组支配大气运动的方程组,"算计"风云雨雪的变化。
气象学研究的是整个大气层,不可能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人们每天感受到阴晴雨雪等天气,都发生在环绕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10多公里的大气层里。大气是一种流体,它的运动变化遵守质量和能量守恒等6个经典的数学物理方程。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物理方程组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是影响天气的因子太多了,都要考虑进来,自由度非常大。
如果说数学模型和高性能计算机是数值预报系统的大脑,那么各种各样的大气观测站、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则构成了数值预报的眼睛。
为提高数值预报的粗确度,还要有一整套稠密的观测大气的网络。
我们把地球大气分成许多不连续的网络,每个结点是一个自由度,垂直方向又可以取许多层球面。全球有大量高空气象探测站(我国就有300多个),另外还有气象卫星(包括太阳同步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以及其它多种遥感观测仪器。海上即将有3000多个装在浮标上的观测点。气象观测获取的资料,一方面作为数值预报的初始场,另一方面用来检验数学模型算出来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地球表面的许多因素都影响到数学模型中的参数。例如地球表面是海洋还是陆地,是森林、草原还是沼泽,有没有冰雪等。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地跨高、中、低3个纬度带,地形复杂,气象灾害频繁,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能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数值预报的优势所在。我国是世界上少数能开展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
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是气象学家通过气象雷达与气象卫星收集大气、风向、大气含水量等大量数据,然后按照气象学里面的大气方程式等式子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运算而得出的预测。所以随着人们对大气原理的认识,能预测到半个月后甚至一个月后的天气情况,但是也由于目前的认识还比较有限,所以准确度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
01.气象雷达
如果浏览天气预报之类的网站,就会发现有雷达图,所使用的工具就是气象雷达。气象雷达利用无线电波,检测最远100千米之内的大气情况。它有四种波段,可以检测出短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判断是晴天、降水还是暴雨或者冰雹天气。检测短时间内是否有恶劣天气,比如强降水、台风等,最主要运用的手段就是天气雷达。
02.气象卫星
天气预报一定会有卫星图,其来源就是围着地球一圈圈转的气象卫星。气象卫星作为新出现的科技,功能强大,可以居高临下,从大气外观测地球大气运转情况,从更全局的位置来判断天气变化。并且气象卫星可以在短短一秒内拍摄上百张气象,极大丰富了气象数据,精确了预测结果,是当代气象学最依赖的工具之一。
我国的气象卫星领先于世界,特别是?风云家族?,也就是风云一号至四号,不仅为我国提供气象数据,也服务于整个世界。其中风云一号和二号处于半退役状态,我们所看到的气象云图数据主要来自于最先进的四号。
03.气象学方程式
光有数据还不够,还需要利用这些数据得出结论。这个时候就是数学大展身手的时候了,气象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了大气运转的规律,用方程式等数学手段总结出来,然后随着一秒可以进行上亿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的出现,气象学家就利用其处理这些数据,得出一个准确度相对较高的预测结果,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天气预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