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真有谢文东这个人吗

2.刘海涛的革命历程

勃利县天气_勃利县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1.黑龙江七台河勃利县历史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

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民国三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置设治局。

民国六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

民国十八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

勃利县 (10张)

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

康德六年六月,将该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

康德十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

民国三十四年,东北光复。

民国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10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设置勃利县。设治委员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

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

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 *** 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

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院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隶属合江专区。

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

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1]

2.请教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的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概况 位置面积 面积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万(2002年)。 地形气候 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完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完达山向三江平原倾斜的过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冲积平原。

境内海拔123--1008米之间,最高是段家岭李木营界山顶,最低是安兴水库地面。 勃利县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5月份,冷暖气温变化急剧,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开始解冻,终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气干燥少雨多风。夏季6--8月份,高温多雨,平均气温20.9--22.8℃,极端高温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气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平原区和丘陵区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6日前后。10月末大地开始稳定结冻。

冬季12月--翌年2月,气候干燥寒冷,晴好天气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仅占全年的5%。 县 *** 驻勃利镇。

邮编:154500。行政区划代码:230921。

区号:0464。拼音:Boli Xian。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恒乡、杏树朝鲜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

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满语“豌豆”之意),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

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民国三年(1914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今勃利镇)置设治局,民国六年(1917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将本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

勃利县隶属干黑龙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中华民国成立后,经过现场调查和履行呈请程序,1917年5月10日批准,设置勃利县。

设治委员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后因县城遭匪患,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 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 *** 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院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

隶属合江专区。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

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

1992年,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脉西麓。北临桦南县,东接宝清县、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与鸡东县、林口县接壤,西北与依兰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445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

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5万人,占 26.3%;满、朝鲜、蒙古、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县 *** 驻地勃利镇。

勃利之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勃利县因据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当时建置县治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种说法,此地远于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黄烟、亚麻等。工业有亚麻加工、钢铁、建材、陶瓷、机械、粮油和食品加工等行业。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铁路过境,并有鸡西至勃利、勃利。

3.勃利马场历史

七台河名字的由来 七台河来自朝鲜族语言,在七台河建市之前,聚居在我市(现)勃利县杏树乡的朝鲜族居民称呼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为齐得和(音译)。

后来成立七台河市后沿用了这个说法,但在原来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改,音译为现在的七台河。 另外,流经现在老一百附近的“七台河”的确为一条河的名字,但这条河的命名是由七台河市的名字而来,并非由河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名字。

现在,由于历史变迁,在原来的七台河附近又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人们(根据 *** )把这条新的河流成为新七台河,于是就有了现在新老七台河只分。 城市概况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处于佳木斯、牡丹江、鸡西、双鸭山等五大城市群中心位置,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

七台河1958年开发建设,1983年晋升为省辖市,现辖3区一县,人口86万。 七台河市地理位置优越。

南与鸡西市、牡丹江市相邻,北接佳木斯市、鹤岗市,东连双鸭山市,西通哈尔滨市,周边有13个县、7个国营农场,城市总人口1100多万人。铁路交通便捷。

七台河市物产丰富。现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30多种,其中煤炭十分丰富,是全国三大保护性开煤田之一,已探明储量52.6亿吨,保有储量17亿吨,并且煤种齐全、品质优良。

目前,七台河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培育了电力、化工、家具、机械、食品等一批立市产业。

七台河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境内拥有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34条河流和21座大中小型水库。

市区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桃山、仙洞山、万宝山成“品”字相拱在市区周边,万宝湖、桃山水库如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两端,在这“三山两湖”的映衬下,形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独特山水园林风光,被授予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奥运冠军杨扬、王蒙成为全中国人的骄傲,“双叶”家具驰名中外,中国草笔堪称中国书画史上一大创举。近几年来,市委、市 *** 精心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一个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七台河市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业、、旅游、医院、学校、通讯等应有尽有。

境内总库容8亿立方米、总投资5亿元的桃山水库二期工程即将上马,竣工后,列全省第三大水库。全市现有3个发电厂,总装机容量244.8万千瓦,七台河第一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是我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七台河市1983年11月晋升为省辖市,辖三区一县。 新兴区:红旗镇、新建街道办事处、北山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立街道办事处、河南街道办事处、缸窑沟街道办事处、新合街道办事处、越秀街道办事处、新安街道办事处。

桃山区:万宝河镇、桃西街道办事处、桃东街道办事处、桃南街道办事处、桃北街道办事处、桃山街道办事处、兴岗街道办事处。 茄子河区:茄子河镇、宏伟镇、铁山乡、中心河乡、岚峰乡、新富街道办事处、东风街道办事处、富强街道办事处、向阳街道办事处、龙湖街道办事处。

勃利县: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顺乡、恒大乡、杏树朝鲜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2005年,辖3个市辖区、1个县。

七台河市 面积6223平方千米,人口87万(2003年)。 桃山区 面积 74平方千米,人口16万。

邮政编码154600。 新兴区 面积 123平方千米,人口20万。

邮政编码154604。 茄子河区 面积1560平方千米,人口14万。

邮政编码154622。 勃利县 面积4466平方千米,人口37万。

邮政编码154500。县人民 *** 驻勃利镇。

七台河是一个新兴的煤炭城市。七台河矿区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

矿区公路四通八达,发煤货场星棋罗布,铁路专用线横贯东西走向,通讯网络自成体系,交通、通讯十分便利。 迄今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炭、黄金、石墨、膨润土等十余种尤以煤炭最为丰富,是七台河一大优势能源。

七台河煤田是国家保护性开的三个稀有煤田之一尝花佰拘脂饺拌邪饱矛,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主焦煤产区和黑龙江省唯一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七台河煤田是由36个矿区组成的凹陷煤盆地,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分布几处小盆地。

境内总含煤面积1350平方公里,含煤20--50余层,总厚度20-30米。七台河煤田煤质优良,煤种齐全,灰份在10--40%之间,发热量在6000--8000大卡/千克之间。

主要煤种有弱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等,其中:焦煤及炼焦配煤为全国三大优质煤基地之一,占总储量的87%。七台河市煤田的划分传统上以桃山大断层为界,把七台河煤田分为东区和西区。

东区按矿区划分为13个区:新富区、富强区、铁东区、向阳区、龙湖区、北岗区、无烟区、铁南区、岚峰区、七峰区、鹿山区、十八里 区、铁西区。西区按矿区划分为8个区:新建区、新兴区、东风区、桃山区、新立区、青龙山区、桃七三区、牧羊地区。

有6个区:保安区、马场区、罗泉区、大义区、北兴区及龙湖区。 截止到2001。

4.七台河是古代的哪儿个国家

七台河市历史悠久。

经考证,勃利平安古遗址和新兴区八道岗古遗址均属新石器晚期遗址,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七台河勃利地区古代是满族先人肃慎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区,在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满族的祖先们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到了近代,特别是“9.18”事变后,这里几乎就是东北抗日斗争的一个缩影,日本、 *** 长期盘踞在这一地区, *** 领导的义勇军、东北抗日同盟军、中国人民革命军等对敌斗争风起云涌,在勃利县新近发现了日军60余年前的勃利密塞和平安原始部落遗址、马安辽金文化遗址,印证了七台河渊远的历史足迹。

5.黑龙江七台河勃利县姓王

[编辑本段]概况 位置面积 面积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万(2002年)。 地形气候 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完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完达山向三江平原倾斜的过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冲积平原。

境内海拔123--1008米之间,最高是段家岭李木营界山顶,最低是安兴水库地面。 勃利县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5月份,冷暖气温变化急剧,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开始解冻,终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气干燥少雨多风。夏季6--8月份,高温多雨,平均气温20.9--22.8℃,极端高温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气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平原区和丘陵区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6日前后。10月末大地开始稳定结冻。

冬季12月--翌年2月,气候干燥寒冷,晴好天气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仅占全年的5%。 县 *** 驻勃利镇。

邮编:154500。行政区划代码:230921。

区号:0464。拼音:Boli Xian。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恒乡、杏树朝鲜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

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满语“豌豆”之意),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

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民国三年(1914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今勃利镇)置设治局,民国六年(1917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将本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

勃利县隶属干黑龙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中华民国成立后,经过现场调查和履行呈请程序,1917年5月10日批准,设置勃利县。

设治委员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后因县城遭匪患,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92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 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 *** 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 *** 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员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院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

隶属合江专区。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

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

1992年,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脉西麓。北临桦南县,东接宝清县、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与鸡东县、林口县接壤,西北与依兰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445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

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5万人,占 26.3%;满、朝鲜、蒙古、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县 *** 驻地勃利镇。

勃利之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勃利县因据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当时建置县治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种说法,此地远于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黄烟、亚麻等。工业有亚麻加工、钢铁、建材、陶瓷、机械、粮油和食品加工等行业。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铁路过境,并有鸡西至勃利、勃利至宝清、。

6.请教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的历史沿革

巴彦县-历史沿革 巴彦,原称巴彦苏苏。

巴彦,满语谓“富贵”;苏苏,满语谓“屯”,会译即“富贵的村庄”。早在周秦之际, 巴彦县 本处就为隶慎属地,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

19世纪中叶,随着黑龙江土地的大量开发,清咸丰九年(1859年)始招民兴垦,设治城为中兴镇(即今天巴彦镇)。清周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管理此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设呼兰厅为府,移治呼兰城,改呼兰厅为巴彦州。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巴彦沦陷,4月5日改为巴彦县公署,隶属为黑龙江省公署,为甲等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于9月成立巴彦县民主联合 *** ,11月成立巴彦县人民 *** ,初由滨江省直辖。1946年1月为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消,由松江省直辖。

1954年8月,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黑龙江省直辖县。1955年3月改巴彦县人民 *** 为巴彦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设绥化专员公署,巴彦县为其所辖。1960年4月划归哈尔滨市,1965年6月成立松花江地区专员公署,本县为其所辖。

1996年3月松花江专署与哈尔滨市合并,巴彦县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7.七台河市前身是什么地方

七台河地区,早在远古商周时代,是祖国古老民族之一肃慎族的地域。

肃慎族,汉代改成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 革末 革曷 ;辽、金、明称女真;公元 1635 年,清太宗改女真为满洲。汉代,挹娄臣属夫余(祖国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吉林省农安、扶余县一带),而夫余隶属于汉朝设于东北的玄菟郡(今沈阳市东郊)辖,挹娄亦附属于汉。

公元 220 年至公元 226 年,挹娄摆脱夫余统治,直接与中原往来。 唐代,公元 713 年,唐玄宗册封革末革曷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 。

这个 地方在历史上也称渤海国。渤海国辖5 京、15 府、62 州、130 余县,七台河地区归属铁利府(今阿城迤东之地)辖。

公元 926 年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公元 947 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辽在今依兰县以东松花江两岸至乌苏里江口设五国部,越里吉(今依兰县治)为五国头城,七台河地区归属越里吉辖。

公元 1115 年,金灭辽。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为路(相当于省),共设 19 路,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喇嘛庙)辖。

元朝创行省制,将胡里改路并入辽阳行省路(今辽宁县境内)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今依兰喇嘛庙),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军民万户府辖。 公元 1409 年(明永乐 7 年),明朝 *** 在黑龙江下游亨滚河东岸特林地方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

七台河地区归属呕罕河卫(呕罕河即今倭肯河,卫址在今依兰县东)辖。清代, 1714 年(康熙帝 53 年)于三姓(今依兰县)先后设置协领、副都统及府、道衙门等军政机构,七台河地区归其所辖。

1916 年(民国 5 年),以桃山脚下的王霸砬 子河(今万宝河)为界,七台河地区分归依兰、宝清两县辖。 1918 年(民国 7 年),经吉林公署批准设勃利县。

从此,七台河地区由依兰县划出,归属勃利县辖。 1965 年 3 月 1 日, *** 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委根据 *** 中央、院 2 月 2 日电示,下发《关于建立七台河特区的通知》,决定组建七台河特区。

同年 5 月 20 日,七台河特区正式建立,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七台河特区和七台河矿务局一体办公,属黑龙江省合江地区辖。 1968 年 4 月 20 日,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七台河特区革命委员会,仍属合江地区(佳木斯)辖。

10 年 4 月 1 日,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根据院、中央批示下发通知,将七台河特区改称七台河市,隶属关系不变,为地辖市。 1983 年 11 月,经院批准,七台河由地辖市升格为省辖市,是黑龙江省 10 个直辖市之一。

同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合江地区管辖的勃利县和宝清县的宏伟、岚峰两公社,划归七台河市辖。

8.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谢文东这个人呢

历史上有这个人。

谢文东(1887年-1946年),原名谢文翰,满族, *** 陆军中将。1887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永甸村。以后全家迁入勃利县碾子河村。早年种地,养蚕等;1932年参加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任骑兵旅团长;后曾任民众救国军总司令、东北反日联合军军事委员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1939年3月在日军残酷讨伐下投敌。抗战胜利后,被国民 *** 委任为新编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五师师长、第五战区中央先遣军第三军军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等。1946年,所部被东北民主联军击溃;11月,被俘虏;12月3日,在勃利县经公审。

历史上真有谢文东这个人吗

是不会的。

勃利县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完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完达山向三江平原倾斜的过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冲积平原。属于低山丘陵平原区,海拔123--1008米之间,最高是段家岭李木营界山顶,最低是安兴水库地面。

勃利县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在450mm—550mm之间,日照时效在2350~2450小时之间,活动积温在2300℃~2700℃,平原和丘陵无霜期137天左右,半山区119天。春季3--5月份,冷暖气温变化急剧,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开始解冻,终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气干燥少雨多风。夏季6--8月份,高温多雨,平均气温20.9--22.8℃,极端高温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刘海涛的革命历程

历史上有谢文东这个人。

谢文东(1887年-1946年),原名谢文翰,满族,国民党陆军中将。1887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永甸村。以后全家迁入勃利县碾子河村。早年种地,养蚕等;1932年参加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任骑兵旅团长;后曾任民众救国军总司令、东北反日联合军军事委员长、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军长。1939年3月在日军残酷讨伐下投敌。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委任为新编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五师师长、第五战区中央先遣军第三军军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等。1946年,所部被东北民主联军击溃;11月,被俘虏;12月3日,在勃利县经公审。

谢文东,作家六道编写的网络《坏蛋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在中他是中国黑道第一人,中国洪门掌门兼中国东北龙头文东会老大。 《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是首发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都市生活题材,作者是六道。 该讲述了主人公谢文东由原本文弱、本分、听话、成绩优秀但被人欺负的好学生“成长”为不眨眼的老大的故事。

作者简介: 六道,原名谢景龙,2004年来到逐浪,以《坏蛋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在逐浪累积起极高的人气,在那个网络还不太丰富的年代,坏蛋的出现,给众网络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直到后来的《奇门药典录》《销魂》等作品,都拥有相当多的读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谢文东

刘海涛1907年生,山东东阿县人,原名刘宝仁。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学,故在家务农。1927年刘海涛去关东闯天下,最后落脚在珠河县(今尚志市)谋生。

刘海涛是个性格倔强且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翌年夏的一个傍晚,他路过珠河县警察署门前时,碰到两个警察在欺辱一个姑娘,便上前劝阻,警察骂他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伸手煽了他两个大耳光子。刘海涛强压怒火,继续劝说警察把姑娘放了,结果又被警察地打了两枪托子。刘海涛忍无可忍,出手反击(他在家乡学过武术,会点武功),数拳把两个警察打倒在地,掩护姑娘逃走。他执意站在原地不走,准备再和警察理论一番,哪知从警察署跑出一群警察把他团团围住,被扭送到警察署,关进了监狱。刘海涛的几个朋友凑了些钱托人把他保释出狱,但他已被打的遍体鳞伤。警察的暴行把他逼上了梁山,他的伤还未痊愈,就秘密地串联了二十多个弟兄,在一天深夜,手持长矛、大刀、菜刀、斧头袭击了珠河县警察署,夺取了十多支,连夜进了山里,走向了劫富济贫的绿林道路。他带领这支队伍,专打恶霸地主和贪官污吏,深得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刘海涛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绿林好汉。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刘海涛毅然率部加入了义勇军孙朝阳部参加抗战,曾在帽儿山、阿城和哈埠与日军多次激战。在这频繁的战斗中,他结识了打入孙朝阳部做兵运工作的员李启东,在他的教育帮助下,刘海涛于1933年秋秘密加入了中国***。在赵尚志和李启东等人离开孙朝阳部之后的12月初,刘海涛率14名战士携枪脱离孙朝阳部,直奔珠河参加了赵尚志领导的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从此,踏上了由***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

1934年6月29日,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正式成立,刘海涛任骑兵队指导员。在赵尚志的率领下转战珠河、宾县,参加了攻打宾州、血战三岔河和攻袭五常堡等著名战斗。因作战英勇顽强晋升为哈东支队第七大队大队长、第九大队指导员等职。

为了粉碎日寇的冬季“大讨伐”,刘海涛随赵尚志率部北上延寿、方正一带开展游击活动。11月下旬,赵尚志和省委巡视员冯仲云率哈东支队一、九大队、三大队一部及司令部少年连骑兵共100余人,拟由方正西的宾县返回珠河道北地区活动,途中与日伪军展开了数次激战,最为惨烈地当属肖田地突围战。

11月25日下午,赵尚志率部在方正县与宾县毗邻地带肖田地准备宿营时,遭到尾随的日军望月部300余鬼子兵和伪军邓文章部400余人围攻。赵尚志指挥部队迅速抢占了制高点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浴血战斗,我英勇无畏的战士们,同仇敌忾,勇敢杀敌,连续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在激战中司令部秘书长陈庆山、政治部青年科长宋阶平等同志牺牲,赵尚志的左肘部中弹负伤,血流不止,不能指挥作战,他命令刘海涛负责指挥部队突围,随后被战士扶下火线,此时天色已晚,敌人暂时停止了进攻。

刘海涛临危受命,面对强敌,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他决定:在敌人尚未对我军形成全部包围前,必须立即从敌人合围的空隙地带跳出去,否则,一旦敌人形成合围,发起总攻,我军有覆没之危险。同时,他也预计到鬼子在必设伏堵击。刘海涛有多年的绿林生涯,对这一带的山间小路很熟,因此,他率部趁着夜幕的掩护,绕开日伪军设下的层层堵击、伏击(事后证明果然如此),从敌人绝对意想不到的山川荒野中跳了出去。随后部队在赵尚志、刘海涛的带领下,经过二三百里路的急行军,安全到达珠河北游击区。

肖田地之战,我军毙伤日伪军六七十人。日军对我军英勇善战十分惊奇,称:“这是德国式联军的退却”,此中“必有名将指挥”。 肖田地之战凸显了刘海涛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军事指挥才能。1935年1月2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正式成立,刘海涛晋升为一团团长,张寿籛(李兆麟)任政治部主任。这个团是三军一师中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3月9日,赵尚志指挥第三军一团与友军谢文东部、李华堂部,用突然袭击之战术,攻克了方正县城。正当刘海涛率一团攻击伪县公署时,敌援兵赶到,友军在没有告知第三军的情况下,从城内撤出战斗,致使第三军一团在城内孤军战斗。我一团战士在团长刘海涛的带领下,发扬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群英群胆,猛打猛冲,终于杀出敌围。

尔后,一团留在延寿、方正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战争。9月初,刘海涛、张寿籛率一团和李华堂率部到方正县大罗勒密的三家子屯与四军军长李延禄会面。三支部队在一起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李延禄、刘海涛、李华堂商量决定:三支部队打一个胜仗庆祝会师。9月7日,三支部队突然袭击了松花江岸的洼洪镇,全歼守敌伪军关团一个排和洼洪大排队,缴枪30余支,拔掉了敌人这个据点后,大罗勒密以东和以南,牡丹江西岸成了抗日部队的地界。

战后,刘海涛等人在大罗勒密四军军部,看到了从吉东特委转来的《八一宣言》,深受鼓舞,于是各部队领导决定再打一个胜仗,庆祝《八一宣言》发表。根据刁翎区委书记孟泾清提供的刁翎镇敌人兵力部署情况,制定了周密地作战。9月16日上午,第三军一团、第四军二团、独立二旅、李华堂部、谢文东部,按分工向刁翎镇发起攻击,经过二个小时的激战,攻克了刁翎镇,伪警察大队被击溃逃窜,伪警备队段营长率全队反正,尔后参加了谢文东的民众救国军。此次战斗缴获了一批和物资,摧毁了敌人的各种工事后撤出战斗。然后,李延禄、刘海涛根据内部的密报,率部趁林口敌人空虚之际,取远距离奔袭战术,以每日急行军120里山路的速度,于29日凌晨3点对林口镇之敌发起了攻击,守敌弃城逃跑,此次战役我军缴获战马300余匹。10月初,第三军一团刚回到大罗勒密山区,当地一位知情群众给刘海涛送来一份情报说:从依兰起航的两艘满载伪军冬衣的帆船向三道通驶来。进入10月份的北满山区,天气已经很凉了,但战士们还穿着破旧的单衣。刘海涛和张寿籛决定打伏击夺棉衣。10月7日,他们将部队带到敌人船只通过的地点周围,侦查好地形埋伏起来。晚上十点钟左右,两艘满载冬装的帆船顶着急流驶进了我军的埋伏圈,顿时枪声大作,押送服装的伪军来不及抵抗就被歼灭了。此战缴获冬装300多套,现款500元,20支,800余发,白面30袋。这次战斗不仅解决了冬装问题,而且扩大了我军的影响。风云突变,10月30日,赵尚志率军部及四团到达勃利县西九龙沟与四军三团苏衍仁汇合。由于四军三团调动部队,引起三军怀疑,当即将四军三团部卫队缴械,并将团长苏衍仁击成重伤而牺牲。

在本年8月份,赵尚志率部从延方回珠河时,就曾部署留在延方活动的一团***刘海涛和张寿籛“根据情形解决李延禄”。[3]刘海涛在1936年撰写的《关于满洲情形的报告》中说:“司令部叫我们一团将李延禄和他的队伍武装缴了,按勾结红枪会罪恶处置。在这天执行这个任务时怕有错误,详细考察有没有党的组织,考察结果有,不过弱一点,我们就没有执行缴枪的工作。”[4]由于刘海涛和张寿籛谨慎周密行事,才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悲剧。

但由于赵尚志在处理四军三团问题上的决断失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三军离开九龙沟后,苏衍仁部队到处寻找三军干部为团长报仇,苏衍仁的几个亲信打死了在九龙沟养病的三军四团政治部主任张一武和连长崔成浩(金百万)。依兰、勃利一带的山林队闻讯三军到来,不是闻风而逃,就是躲避不见,严重地影响了我军统一战线的发展与巩固。

为此,刘海涛和张寿籛商量,必须立即将上述情况向赵尚志汇报。当赵尚志听完了张寿籛的汇报后,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追悔莫及。为了挽回不良影响,勃利青山会议后,赵尚志率部来到依兰县五道河子,在这里经刘海涛和张寿籛引荐,会见了四军军长李延禄,赵尚志诚恳地向李延禄赔礼道歉,李延禄以大局为重和宽宏大度的胸怀对赵尚志的失误表示了谅解。

这时北满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但四军的战士还没有穿上棉衣。为此,赵、李二位军长商量打个胜仗庆祝两军会师,同时解决四军部队的棉衣问题。他们研究决定:利用当地雷保董解决二道河子伪警备大队。伪警备大队院内戒备森严,设有高墙、炮台,不能强攻,只能智取。他们从三、四军中各选几十名战士,组成精干队伍,在三军一团团长刘海涛率领下,全部换上一团缴获的地方保安队的冬装,由雷保董带路,于12月12日晚直奔二道河子伪清河警备大队大院。此时,已经黄昏,雷保董向前喊话,要求哨兵打开门,让保安队进院暖和暖和,休息一下。岗楼上的哨兵,看不清来人的脸,但听出是雷保董的声音,便打开了大门,放部队进了大院。在刘海涛的指挥下,按事先分工,迅速缴了哨兵的枪,占领了岗楼炮台,控制了全院,同时分头堵住各屋敌人,喝令他们缴枪投降,伪警备大队全部缴械被俘。日本指导官本茨、参事官春田、教官晓松企图顽抗被当场击毙。

这次战斗缴获轻机关枪2挺,捷克式马100余支,匣枪9支,5千余发,新棉衣300多套。二道河子战斗不仅为四军解决了冬装问题,同时在江北掀起了新的抗日高潮。赵、李两位将军在率领三、四军共同对敌寇的斗争中,不断增进了战斗情谊 ,他们互相密切配合,在松花江两岸与日伪军进行着英勇不屈的斗争。 刘海涛在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日斗争中屡建功勋。1935年10月,晋升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三军一师师长,翌年二月任抗联三军一师师长(因去苏联未到任)。三军司令部为了坚持下江地区持久的抗日战争,决定在汤旺河沟里建立医院、被服厂、电台等后方根据地,为实现这一,赵尚志特派刘海涛去苏联商谈援助并向代表团汇报工作。

1936年2月的一天黑夜,刘海涛从黑龙江萝北县境的冰面上,一步步爬到苏联境内后,被苏边防军扣留。刘海涛向苏方出示了抗联三军司令部签发的介绍信后,苏方经三天审查、核实,确认刘海涛系抗联三军干部后将其放行。刘海涛辗转来到了莫斯科,向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了来苏的任务。又撰写了《关于满洲情形的报告》呈送代表团。代表团为了培养这位抗联青年英才,将其送往著名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步兵学校学习。

中国学员的课程主要有东方革命史、西方革命史、俄国革命史。但重点是学习苏联红军的军事理论和实战技术。中国学员和苏联学员一样穿苏联红军军装。学校还组织中国学员到列宁格勒郊外搞野外演习,主要是学习实践战术和技术。刘海涛的战友曾回忆说:“在学校他学习非常用功,星期天别人出去玩,他却用津贴费买到靶场打靶,所以他的射击技术很好,对步兵连队的各种武器都很熟悉,能讲、能教、能打,而且打的准。”

在这段时间里他通过学到的军事理论,结合北满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以张富民的笔名撰写了2.6万余字的长篇文章《论抗联游击战术》。从游击队的性质、种类、形式;战略与战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只有高小文化的刘海涛来说,能撰写出如此全面地《论抗联游击战术》的论文,实属可贵。尔后,他又撰写了《东北抗联第九军的历史》。抗联第九军是我党的统战部队,他写此文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抗联第九军的发展历史(1936年前的历史),批驳别有用心的人对抗联九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一些诽谤之词。

刘海涛是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人。他在该文总结义勇军失败的教训中写到:“无论你的队伍有多大的力量,人民要不拥护你,那么这部分反日力量只有倒台。”由此,他得出了一个精辟的见解:人民的拥护支持是抗日部队的护命符。这是一个从血腥的战争中走出来的人得出的永恒的真理。

1938年上半年,刘海涛在列宁格勒步兵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回到了延安。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军旅生涯意义重大。 为了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基地和联系华中新四军的战略枢纽,1938年8月,中央陆续派张经武、江华等红军干部以及长期在白区工作的党员干部、抗大和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共160余人到山东组成八路军鲁东游击总队。

张经武、黎玉分别任指挥和政委,吴克华、刘海涛、李林任司令部科长。临行前、等接见了他们并对他们,进行了勉励,使刘海涛深受教育和鼓舞。

8月21日,这支队伍从延安出发,经西安、太行、冀南于11月初抵达山东泰西大峰山,刘海涛等八人留在泰西工作。泰西的东阿是刘海涛的故乡,回到了阔别十二年的家乡,他感到无比的兴奋,然而他的家乡被日寇占领,为此,他又无比愤怒,他指天发誓:如果不把日寇赶出家园、国土,他宁愿战死在沙场。

11月26日,根据上级指示,***领导的泰西地区抗日武装集结于大峰区黄崖村,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刘海涛任司令员。支队下辖4个团,1个特务营,3个独立营及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任仲夷,全支队4 000余人。

六支队成立后,分四路展开了敌后游击战,创建泰西抗日根据地。国民党泰安县第二区区长薛家俊投靠日军后,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刘海涛令一团一部与独立营取突然袭击战术,围歼第二区部薛家岭,活捉了薛家俊等30余人,缴枪50余支。然后张贴布告,历述薛家俊罪状,将其就地处决。

群众闻讯后,拍手叫好,奔走相告:“东阿县张集村老刘家的小子刘保仁(刘海涛原名)回来了,当了八路军的大官,领着队伍专杀鬼子汉奸。”一传十,十传百,广泛传播,扩大了六支队在群众中的影响,振奋了泰西人民的抗日信心。

据他的老战友讲:刘海涛善于做群众工作,非常尊重地方干部,部队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主动找地方干部了解情况,商量研究问题,和地方干部关系处的非常融洽和谐。翌年1月23日,刘海涛率二团通过地方干部发动数千民众,在东阿至平阴的公路沿线,向敌展开了“破路大战”,一夜之间破坏敌公路百余里,使日伪机械化”讨伐队“陷入瘫痪。驻东阿平阴之敌骑兵闻讯后向我军出击,遭到我二团伏击,毙敌骑兵30余人,敌狼狈逃回县城。

是年春,东阿县委侦查到,东阿县维持会会长汉奸秦本端偷偷溜回老家,刘海涛命特务营一位副连长率一个排,在当天深夜,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了秦本端的住宅,将其抓获并就地。汉奸们胆战心惊,打击和震慑了敌伪势力。

敌连遭我军打击后,向我军进行报复。1939年3月间,肥城、东阿之敌5 000余人,企图将我军消灭在林马庄及常庄。刘海涛接到密报后,于当夜秘密地把部队转移到牛家庄、黄土岭一带山区。6日,敌东西继进,在牛家庄遭到我主力部队伏击,敌伤亡大半,余者狼狈逃回王庄。当夜,刘海涛率部又突然偷袭了王庄,歼敌400余人,从而,粉碎了日伪军的大扫荡。 此战后,刘海涛被调到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任参谋处长,7月又调第一军区任司令员,政委林浩、政治部主任刘其人。1940年2月第一军区机关编为第九支队,刘海涛任司令员,刘其人任政委。他无论调到那里都是人民军队的一把利剑。刘海涛在九年的抗战中(不包括在苏联学习两年),从白山黑水到齐鲁大地,身经百战,竟神奇般的未负过伤,难怪人们称他为司令。

他的老战友,原中央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刘其人,在访谈录中曾饱含深情地说:“我和刘海涛相处不到两年,他最大的特点是:执行上级命令坚决,打仗积极、主动灵活,而且很勇敢,打仗从来和战士站在一条线上,他随身携带三种武器,一把德造大镜面匣子枪,一支,一挺轻机关枪,让警卫员们背着或扛着。冲锋陷阵从来在前头,他的枪法极准,在二百米远的山头,敌人冲锋,他用射击,专打敌人脑壳,打的真准,百发百中。”刘海涛有一套独特的带兵风格,他是司令员,但很少蹲在司令部,总是深入基层往连队钻抓经验,那里枪响,那里紧要就往那里去。晚上行军遇敌情严重时,他让副司令员殿后,让警卫员扛着机枪和他一起跟在尖兵班的后边,目的是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敌情,指挥部队快速投入战斗。他指挥部队作战,一是出手快,二是出手狠。

当时滨海区有个国民党的莒县县长许树声,有3 000多人。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第二次高潮,许树声这个的顽固派更加嚣张,经常侵犯我根据地,收缴我地方武装,抢劫老百姓财物。为了教训一下这个走火入魔的磨擦“专家”,刘海涛根据上级的指示,决定向许树声这个的顽固派“亮剑”。

刘海涛指挥九支队及地方武装一部,于5月25日在莒南县的梁家屯、莲子坡等地向敌发起攻击,在我猛烈炮火的打击下,敌人开始崩溃逃跑,刘海涛抓住战机,乘胜追击,展开了一场百里追击战。战士们在冲锋号声的激励下,端着上了的,高喊着:杀!杀!杀!猛打猛追,追杀得敌人丢盔卸甲,屁滚尿流。这次追击战歼敌一个团,许树声仅率数十人逃往莒北。

正在这时,临沂城的鬼子兵出动了,企图从正面和侧翼袭击我军,截断我军后路。刘海涛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退到北面一个山口,鬼子骑兵从侧面插了过来。两军相遇,勇者胜。刘海涛指挥部队迅速向东山一带靠拢,抢占了阻击敌人的有利地形,他抱着机枪向鬼子的骑兵射击,打的鬼子人仰马翻,经过一场激战,终于打退了鬼子骑兵的进攻,掩护部队从东南边安全地撤了出来。

6月末,刘海涛、刘其人、五地委书记高克亭等指挥精兵千余人,由莒南县草岭石村,越过莒(县)日(照)公路,突然进入石门一带,给予屡次侵犯我莒日边抗日根据地、我抗日民众的仙万会武装以沉重打击并将其驱逐出我抗日根据地。不久,他们又率部取远距离奔袭战术,反击驻日照之间的国民党顽固派李延修部,一举歼其大部,李率残部逃往日照望海寺。这些战斗沉重地打击了顽固派的气焰,扩大了莒日边抗日根据地。

由于刘海涛在抗战中屡建功勋,在8月9日召开的山东纵队党代会上,被选为山东纵队党务委员。

9月部队改编,二、九支队及一支队二团合编为山东纵队第二旅,孙继先任旅长,刘海涛任副旅长,下辖四个团。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1941年1月6日,孙继先和刘海涛等指挥二旅在长达十华里的战线上,对赣榆县伪保安旅发起攻击,伪保安旅溃败。3月19日,115师教二旅二个团和刘海涛指挥的山纵二旅一部,发起青口战役。激战6天,连克海头、大沟等十余处敌据点,毙伤日伪军800余人(大部为日军),俘伪军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打通了从海上与华中及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为了报复,日军4000余人对沂蒙山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扫荡”,日伪在临沂、费县以北地区,设了17个据点,构成横贯东西的三道封锁线,切断了鲁中与鲁南的联系。为此,山纵一旅一部与刘海涛率二旅一部,于3月22日发起反封锁战役,激战4天,连续作战28次,毙伤日伪军371人,俘伪军426人,缴获大批武器,破坏公路150余里,桥梁20余座,拔除敌据点17个,彻底摧毁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

6月15日,刘海涛率二旅一部,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于临沂、枣庄公路伏击了日军汽车队,激战三小时,歼敌大部,击毁敌汽车13辆,缴获一大批军用物资。

8月30日,他又率二旅一部在赣榆县兴庄抗击由该县及青口镇之敌600余人,经激战毙伤敌100余人,给进犯之敌以重创。 1941年9月,山纵决定成立鲁中军区,统一指挥泰山区和沂蒙区的基干部队和地方武装。任命刘海涛为司令员,鲁中区委书记霍士廉兼政委。鲁中军区所辖的沂蒙地区是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和驻军所在地。鲁中军区机关尚未组建,即投入到了冬季反击日伪大“扫荡”。

11月3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指挥日军第十七、二十一、三十二师团大部和独立混战旅一、六、七、十旅团及伪军5万余人,对我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发起了铁壁合围的大规模“扫荡”,妄图消灭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及驻沂蒙山区主力部队。于是我沂蒙山区党政军民与日伪军展开了极为惨烈的浴血奋战,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合围。但在这场惨烈地反扫荡中,有成千上万的人血洒沂蒙山川大地。

刘海涛带领警卫排和青年营在反“扫荡”中,被日军包围于岸堤以北王山一带。为了保存实力,他命令警卫排和青年营分头突出了重围,自己和鲁中区社会部长朱毓淦等人转移至蒙阴县官庄以东杜家村。刘海涛刚到此地,对当地情况不熟,被阴险狡诈的汉奸石绍武(原系蒙阴县地主武装,投日后编为当地伪军)伪装成抗日联防大队将他们诱捕。

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然而他软硬不吃,敌人在这位宁可断头,决不屈膝的***人面前,无计可施。11月25日,刘海涛与妻子苏珍、朱毓淦等八人,在苏家村英勇就义,时年34岁,走完了他短暂辉煌的一生。

刘海涛结婚二年,没有留下子女,但他留给社会的是让后人无限敬仰的丰功伟绩、献身精神和优良传统。

刘海涛在黑龙江生活战斗了十年,第二故乡的人民始终深爱着这位抗日英雄。1999年11月25日是刘海涛牺牲58周年,黑龙江省烈士纪念事业基金会和尚志市(原珠河县)人民在尚志市烈士陵园,赵尚志、烈士纪念碑旁,为刘海涛烈士修建了纪念碑。让他们的英灵守望着祖国的美好家园,让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成的抗联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