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人口2019总人数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日本旅游

2.名侦探柯南目前一共有多少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啊?

3.伪科学“地震云”,当年是怎样被普及的

日本奈良天气预报_日本奈良天气预报30天查询百度

关西地区,即关西地方,与关东地区(东京、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相对,是指以关原为界以西的地区,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滋贺县、三重县。

作为一个岛屿国家,日本是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大岛和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岛屿构成的,而我们常听到的关东和关西,说得则是本州岛。

1、关东地区主要包括了一都六县:

分别是指东京都、神奈川县、崎玉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栃木县。以首都东京为中心,关东地区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超过三分之一的日本人口居住于此。东京都中心区域包含千代田区、中央区、港区、新宿区、涩谷区等五区,也是游客在关东地区的主要活动区域。

东京是在明治维新后才成为日本首都的,前身是德川幕府建立的江户。在明治维新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京都、奈良是日本首都,所以一直到现在,年龄大一点的京都人,也会觉得自己才是“首都人”。

2、日本关西地区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滋贺县、三重县(两府五县),总面积为3.13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8.3%。

关西地区拥有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的大阪都市圈。关西地区是日本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主要产业为钢铁、纺织、化工、电子等,区内中小企业众多,达3万多家,其中很多拥有较独特的技术,在关西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区别

1、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在口音上有区别;

2、在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

东京人就冷静克制,传承了武士的规范及秩序性,因此阶级意识较重、行事低调,稳重谨慎,也由于个性较严肃,容易给人冷漠的感觉,关东人多注重外在的修饰,也在意自己的隐私,对外人戒心较重,但在表达意见时,说话多是含蓄温雅。

而关西地区的大阪人则热情豪放很多。个性较豪迈随性,但对于新事物接受度高,也比较有创新的精神,但个性比较急躁、心直口快,讲话大胆直率,关西人较有人情味也较有幽默感、爱开玩笑,会自嘲也会吐槽别人。

3、饮食习惯大不同。

关东人吃重咸,口味偏咸、浓郁,拉面汤底以浓郁的酱油为主,纯粹就面体来说,关东人喜欢荞麦面;

关西人口味偏清淡,亦喜欢甜味,就面体而言,关西人喜爱清淡的乌龙面,拉面汤底以清淡爽口的盐味为主,关西的寿喜烧锅,会先放肉,再用砂糖及酱油调味,肉吃完之后才会放入蔬菜,再以酒与水调整味道,最后一样沾以打散的蛋黄食用。

百度百科-关西地区

日本人口2019总人数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日本旅游

日本的方言分为如下几类:关西、津轻、冈山、北海道、山口。

其实最大且最古老的方言,

应该是北海道的阿伊努族(アイヌ)的语言。

其实严格算起来日本并不是单一民族的国家,

只是阿伊努族太易令人忽略了……

日本的方言可以在明治维新前后分为一个分水岭,

因为维新,古典的方言与维新吸收了外面东西后有了一个变化。

再之后,共通语的流行使方言再次发生大的变化,这变化主要在大正时代。

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NHK广播的广泛流行。因为NHK使用的就是共通语。

为什么叫共通语而不叫标准语,

这个又关系到了大阪几百年来的自尊,

大阪人,也就是旧时的京都人,从来就觉得自己的方言才是王道。

所以,相当于我们的普通话的共通语就只能叫共通语了。

举个例子,是古语与现代共通语的不同点。

NHK的天气预报喜欢说:明日は雨が降るでしょう。

而明治维新之前的古语,无论是哪种方言,都没有でしょう这个表现方法。

相对于现代的表推测用でしょう、表建议用ましょう

日本古语是统一都用ましょう来表示。而且,也没有这种不确定的表达方式

如果说明天会下雨,古语是直接就说:明日は雨が降る。

大阪叫傻瓜不叫“马鹿”(baka),叫“阿呆”(ahou)

而且,在日本有一种说法就是,共通语(也就是东京话)是理性的表现客观的,

这也与共通语产生的背景有关。

因为维新需要引入东方与西方的先进哲学与科学的理论,

就必须要有可以表达这些东西的语言。

而方言却没有表现这些东西的能力,但是,它们却是感情性十足的,

能充分表现人的主观性与感情。

有一句大阪话,意思是“你不是阿呆,但你是笨蛋”

“阿呆ちゃいまれんパでんれん”

译回共通语就是:

“(あなたは)阿呆ではないけど、马鹿ですよ”

即使是日本人,不同区域的方言还是有完全听不懂的。

来自百度知道:先来解释下关西腔,自然,就是日本关西地区人们说话的口音……关西主要包括大阪、京都、奈良等城市,而京都、奈良又曾经是日本古代的首都,因此该地区语言发展中仍然保留不少日本的古语以及口音……关东地区主要包括东京、神奈川县等地区,而东京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作为日本的首都的,是一个比较新的城市,语言发展也比较快,其中几乎不含有日本古语发音,因此关东腔与关西腔有很大差别……关西话中有些词语在关东话中是另外的意思,因此关西人听不太懂关东话,关东人也听不太懂关西话……其实要说纯正的日本语发音,还是关东话要纯一点(除渋谷那里的青少年用语……),关西话有点类似于方言,虽然关西人一直认为关西话最具有日本特色……所以一般tv动画都是用关东话,关西腔一般是用来调剂的(除非是只有关西地区特定接收的特别节目),而且关东人认为关西腔的发音用来讲笑话比较合适……

就我个人感觉,关西(尤其是大阪)腔由于包含许多俗语、音调也较含混、柔糯,说气话来的确很搞笑。来自百度知道: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名侦探柯南目前一共有多少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啊?

日本的人口密度在全球国家中排名都是靠前的,这是因为日本的国土面积较小,但是人口众多的原因,但是即便是这样仍旧是有很多的人孜孜不倦的园艺前往日本进行旅游,这是为什么呢。而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日本的影响又大不大呢。

日本人口总数

日本总人口有124776364人(截止2019年8月1日调查数据。)

除东京圈(包括东京都及周边的_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和冲绳外,日本各地的人口均在下降。其中,名古屋圈以及关西圈(京都府、大阪府、奈良县、兵库县)人口数量减少最多。在日本进行居民登记的外国人较2017年增加169543人,总数为2667199人。

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日本三大都市圈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日本新冠肺炎累计确诊

据日本放送协会消息,根据日本各地的地方自治团体和厚生劳动省通报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10日晚11点,10日当天新增59人感染,在日本国内新冠肺炎感染者达到567人,加上包机归国的确诊病例14例,感染者共581人。目前日本国内死亡人数为12人。

日本国土面积

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

日本国位于东亚,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日本三大都市圈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日本旅游为什么收欢迎

一、尽管没有给服务员小费的习惯,但是却比其他需要给小费的服务还要好。秉持着服务的精神,耐心细致的解答游客的问题,有礼有貌,服务素质相当之高。

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垃圾分类,能够很好的落实到位。正是因为保有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日本人格外的注重环保意识,又因为国土资源有限,所以对可回收资源的二次利用,开发的特别到位。

三、准确的天气预报。在日本旅行的时候,时常也要带着一把伞,因为预报很准,有的时候,上午九点还是晴空万里,到了十点就预报成了小雨。

四、谦让的态度,乘坐电车和电梯,都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位置。在日本,也有生活着很多的行动不便人士,乘坐电梯、电车时遇到了,都会自觉让给真正有需要的人群。

五、公交车司机的态度很和蔼,乘客也很有素质。一般情况下,问路问站牌,公交车司机都会耐心解答,温柔提乘客,哪一站哪一站到了。

六、不容小觑的日本老人,身体都很康健。在公交车上遇到日本老人,想要给其让座,有的时候还会惹得对方很不悦,因为日本老人大多身体康健,注重锻炼,退休后也是旅行健身,两不相误。

七、室外抽烟,只能在规定的抽烟室里面。在日本街头,一边走路一边点一根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在公共场所抽烟也是不被公德所允许的。

八、日本人大多热衷安静的环境。因此,很少在电车等公共场所听见交头接耳的声音,更没有大声喧哗的声音。

九、乘车讲究秩序,先下后上。在日本不用担心下地铁的时候,会被蜂拥而上的人群挤着下不去车,热衷秩序,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办事。

十、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会带走。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街道能够维持长久的干净与体面,因为每位居民的“负责”意识都很强烈。

东京天空树

东京晴空塔,又译为东京天空树,正式命名前称为新东京铁塔(新东京タワ_)、墨田塔(すみだタワ_),是位于日本东京都墨田区的电波塔。由东武铁道株式会社和其子公司东武塔天空树共同筹建,于2008年7月14日动工,2012年2月29日竣工,同年5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

东京铁塔

东京铁塔是以巴黎艾菲尔铁塔为范本而建造,高333公尺,位于日本东京都港区芝公园。完工后至今一直是东京著名地标与观光景点。有趣的是,东京铁塔有三分之一的钢铁,是来自韩战时美军的坦克废铁所建造。塔中央是观景台,期间也有些联名活动,像是航海王展。如果天气能见度佳也能在观景台看到富士山。

涩谷

涩谷区是日本各种时髦及流行的最大发源地。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都是起源于涩谷大街而流行于世。著名的百货店、时装专卖店、饮食店、咖啡店、游技设施、风俗设施等密集如云。与原宿竹下通一样,这里也是年轻人的天地,更是与新宿一样被列为“24小时不眠之街”的城区。

富士山

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目前处于休眠状态,但地质学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类。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了18次,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07年,也就是中国的清朝康熙46年。所以,日本的地震专家一直在预测,富士山在未来几十年内再发生一次火山喷发,也绝对有这一种可能。不过,日本气象厅在富士山和周围地区安装了各种地震与火山活动监测仪,一旦有火山活动迹象,就会发出预警。所以,现在大家去登富士山,不用担心富士山会突然爆发。

伪科学“地震云”,当年是怎样被普及的

- -.....小案件3,4个。大案件7,8个。平均起来大概每个案件6个人。按大案件一个占7话,小案件3话,平均5话一个案件。现在一共出了780话。那么人物出场也就是780除以5再乘以6等于936人。再加上经常出现的主人公等等大概100人。

有名有姓的人物出场共1036人.............

蛋疼的给楼主估算了下。。。。。。。

现在都到780话了,一楼的果断不全.

“地震云”在民间始终存在,但它后来作为一种“学说”被发扬光大,日本市长键田忠三郎功不可没。

键田忠三郎曾担任日本奈良市的市长,需要强调的是,他没有任何地质或者气象方面的专业背景。

键田忠三郎(来自他本人写的《地震云》一书)

从上世纪40年代,键田忠三郎开始推广“地震云学说”。他说“昭和23年6月26日,奈良市上空出现了一条异常的云,颜色和形状像一条乌黑的长蛇,横跨东西方向。我当时预报即将发生地震,引起了轰动。两天后,距离奈良160公里的福井就发生了大地震。”

(注:1948年6月28日下午5点14分,日本福井平野一带发生7.3级大地震,死亡3895人,福井市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

福井大地震后的一片废墟(来自网络)

键田忠三郎把这种云命名为地震云,还说在中国唐山大地震前两天,日本九州也出现了“像把天空分两半似的”地震云。

“像把天空分两半似的”地震云(来自网络)

键田忠三郎用观测地震云的方法来预报地震,坚持了30多年,自称在1948年预报出了日本的三次7级以上地震,在1979年预报出了两次地震。

80年代,他与日本九州大学的真锅大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吕大炯,合写《地震云》一书,1981年在中国出版。

上世纪80年代,是“地震云”在中国的黄金期。当时中国刚刚结束某疯狂年代,科学界百废待兴;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留给中国人的恐惧和悲痛又太深,举国上下都如饥似渴地希望真能找到一种预报地震的方式。

1976年唐山大地震(来自网络)

因此,“地震云学说”在中国广为流传,甚至一脚踏入了中国科学界。吕大炯曾于1981年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地震云观测》的论文,并在1982年出版《震兆云霞》一书。

而民间的热情更加高涨,日本成立了“地震预知俱乐部”,中国也成立了“中国震兆云霞研究会”。

但是,“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随着科学认知的发展,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

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曾明确表示,地震发生前的某种形态的云出现,与地震没有必然联系。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地震云学说”逐渐绝迹于严肃期刊和出版物。

但“地震云”在民间依然拥有广阔而深厚的土壤。迄今为止,很多人依然相信看云就能预测地震,而一些民间“地震云专家”也依然在矢志不移地发布自己看云预测地震的消息,并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

什么是“地震云”?

80年代,一些发表的“地震云研究”认为,地震云共有三种类型:条带状、辐射状、干涉条纹状,并且附上了照片。

今天我们回头看,尽管年代久远,照片模糊不清,但依旧可以辨认出这些“地震云”,其实在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而且很常见。

比如“条带状地震云”,其实是荚状层积云或者荚状高积云。

当年拍摄的“条带状地震云”(《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再比如“辐射状地震云”,其实是辐辏状高积云。

当年拍摄的“辐射状地震云”(《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再再比如“干涉条纹状地震云”,其实是波状高层云。

当年拍摄的“干涉条纹状地震云” (《初论地震云》,自然杂志,1986年)

如果说80年代的“地震云研究”,还试图用一些科学方法来对”地震云“作出一些限制和区隔,那么在如今,当”地震云“已经彻底退出科学界后,现在的民间“地震云专家”则显得更加奔放和随意。

他们把一切“怪异”的云都指为地震云,而“怪异”是一个主观词,到底什么样是怪异什么样是不怪异?完全没有客观标准。

比如2016年2月17日下午,江西婺源出现的这种云,被说成是地震云,引起一阵恐慌,但这实际上是波状层积云。

江西婺源波状层积云(来自网络)

2010年1月7日潍坊,也说有地震云,这还是波状层积云。

潍坊波状层积云(来自网络)

今年7月28日,长春刷爆朋友圈的“地震云”,其实是透光高积云。

长春透光高积云(来自网络)

现在你打开搜索软件,搜一下“地震云照片”,将看到各种高积云、各种层积云、各种卷云、各种卷积云……而它们其实都是天空中再常见不过的云(如果你经常抬头看云的话)。

甚至还有飞机喷出水汽形成的航迹云(俗称“飞机拉线”),也被指为“地震云”,难道飞机飞过也是地震征兆?

航迹云(来自网络)

网上形形的“地震云”,以高积云或层积云居多,因为这两种云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荚状等“怪异”的样子;再加上有时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颜色,就更被疑为“天有异象”了。

“地震云”的高命中率

当然,“地震云专家”能长盛不衰,也不是浪得虚名,人还是有一套很具迷惑性的“证据”,这就是“高命中率”。

比如,他们说:

中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前3天,在山东临沂出现“绳纹状的地震云”;

中国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周前,杭州上空出现“地震云”;

2008年6月1号巴士海峡地震前一天,合肥出现“地震云”;

……

512汶川大地震(来自网络)

说上三五个例子,一般人就被唬住了,觉得是呀是呀,这么多次都命中了,就算不全信,也没法全不信了。

那么,为什么能多次命中呢?

其实说破了也没什么稀奇。

我潜心围观过网上几位知名“地震云专家”,他们的路子就是,先贴一张“怪异”的云出来,宣布为地震云。之后,在短则几天、长到一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地震了,都算“命中”!

“专家”眼中的地震云(来自网络)

这精度也太粗犷了吧,简直是霸王条款,想不命中也难啊。

要按着这个精度,天气预报就可以改成“今天明天后天乃至一个月内,全球总有一个地方将会下雨”,这准确率也能分分钟飙到100%,想降都难。还有不少“地震云专家“的粉丝吹捧说“比天气预报准”——真是令天气预报员们男默女泪。

有人说,地震能跟下雨比吗?下雨是常事,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啊!

你看,很多人总以为地震很罕见,能“命中”几次就是神算子了。其实这是个误区,事实上地震每天都发生。

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咱就不算那些小地震了,就光算≥5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1000次,差不多每天都得发生两三次。

换句话说,任何人,随便朝天一指、掐指一算,随口说句“今天全球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他都不输。更何况“地震云专家”还把时间放宽到一个月以内呢。

真的,“地震云专家”自称“多次命中”,这都属于谦虚了,其实他们是“每次命中”,逢测必中。

地震云的“理论依据”

“地震云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些“理论依据”,试图从物理、大气科学、地质学的角度来证明地震云的“科学性”。

思路都差不多,大概就是说,在地震前的“孕震期”,大地积蓄很多能量,这些能量会以“地热”“波动”“振荡”“次声波”“电磁辐射”“高能水汽”“带电粒子”…等形式,从“断裂缝泄射出地表”“上逸到空中”,影响云的形状,出现怪异的地震云,之后就会发生地震。

这些专业词汇乍一听挺唬人,其实经不起科学验证和推敲。

地球上从地表到高空已经密布各种的监测仪器,无论是能量、波动、振荡、水汽、次声波、电磁辐射……都能被精准地监测到。

假如在地震前,它们真的从地下冒出来、再到达天空、再体现到云的形态上,那所有这些仪器,怎么可能全都无动于衷、监测不到任何异常数值呢?反而要等它们折腾到云上去,再由人眼来辨认?

这些质疑已经被反复提出过多次,然而“地震云专家”们永远视而不见。

心理聚焦效应

“地震云理论“能在民间收获信任,也源于大众的心理需求。

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罕见和异常”的。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这被称为“心理聚焦效应”。那些看似怪异的“地震云”,也是这个道理。

看似怪异的“地震云”(来自网络)

波状层积云、透光高积云、絮状高积云…这些其实都是很普通和常见的云,每天都在世界各地的天空出现。但当它碰巧出现在某次地震之前,就会被人赋予特殊的“天兆”含义。

在地震这样恐怖又突然的天灾面前,人类显得太过于渺小和无力,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比如看云),来预先判断地震的出现,能让人们有机会逃脱厄运。

正是由于满足了人类的这种心理需求,“地震云理论“永远都会有追随者。